铁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铁书网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第30集

《佛说》第30集

,这个功德在你的心中不能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内心一定要有这样的作意:「名以召德,罄无不尽」,无量无边的功德,全部在这句佛号上,全部了。这个时候,你死心踏地,一心归命、通身靠倒,这个时候佛号在你的心中,发挥出最大的力量,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在操作法门的时候,站在你要求净土往生的人来说,你可以内心当中摄持无量无边的法宝,都可以。但是你要以佛号为主,就是在你的心目当中,佛号是你的本命元辰,是最重要的一个根本法宝,其他的是在保护、在增上这个根本法宝的,你心中必须要有这样的作意才行。不管你佛号念得多、念得少,你内心当中很清楚知道:你内心当中根本的依止处是佛号,这才是一个修净土的人一个往生的正因。

    所以这个地方特别的标出来,不管是平时、不管是临命终,你一定「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这才是「至简易、至直捷」的,也才合乎本经的无上因果。这一段是总标,以下「别明三慧」:

    别明三慧

    蕅益大师把念佛的整个次第分成闻慧、思慧、修慧。这个闻思修的安排,我们先看经文。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经文当中,蕅益大师的安排是:「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这是讲到能修行的一个根机,是一个有善根的男人、或者是有善根的女人,他「闻说阿弥陀佛」,这个地方判作闻慧;「执持名号」是思慧;「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个是修慧:就是闻思修三慧。

    好,我们回过来看《讲义》。先看「闻慧」:

    这个「闻说阿弥陀佛」:

    闻而信,信而愿,乃肯执持。不信不愿,与不闻等,虽为远因,不名闻慧。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把闻慧画出一个标准说,这个「闻慧」是什么情况呢?就是你「闻」,这个「闻」就是你听到了阿弥陀佛的名号,当然也包括了听到极乐世界广大依正二报的庄严,你要能够深信三力不可思议。这三力当中,主要的就是名号功德不可思议,相信你现前这句佛号,能够使令你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能够使令你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你对这句佛号的现生跟临终的功德,深信不移,这叫做「信」。相「信」还不够,还要发「愿」,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样「乃肯执持」,你听到这句佛号以后,生起了信、生起了愿,这个叫做「闻慧」,是这样的一个标准。

    你虽然听到了,但你「不」相「信」;或者相信这句佛号功德很大,但是你又「不愿」到极乐世界去;那跟「不闻」是相「等」的,「虽为远因,不名闻慧」,这样子就不能构成净土的一种闻慧。所以「闻说阿弥陀佛」这句话的标准是在这个地方。什么是「闻说阿弥陀佛」呢?就是你听到阿弥陀佛这个广大依正二报的功德、名号功德以后,你能够深信发愿,这句话叫做「闻说阿弥陀佛」,就是这当中的「闻」具足了信跟愿的功德在里面。接着我们介绍思慧──「执持名号」:

    执持则念念忆佛名号,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

    这个「执持」就是用手去抓住一个东西,不令它丢掉,叫做「执持」。这个地方指的是我们这一念心「念念忆佛名号」,我们这一念心专注的、相续的去忆念弥陀的名号,这个叫做「执持名号」。前面的「闻」只是信跟愿,没有采取任何的行动;这个「思慧」就更进一步,他已经正式在修行了,开始在心中一句一句的去操作心中的佛号,「一句弥陀念诵听,十句成片三三四」,一句佛号在他的心中,一句接一句的,就像这个泉水一样,不断的涌出来,这个叫做「思慧」。这个思慧有「事持」跟「理持」的差别,先看「事持」: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

    这个事相的执持就是说,这个人也是很难得,他相「信有」,这个「有」就是存在,有「西方阿弥陀佛」,他内心当中很诚实的相信,「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他相信。但是他这样的相信,是一种事相的相信,没有把这种相信的境界,会归到现前一念心性。换句话说,他相信离开了一念心性,另外有一个极乐世界,这个极乐世界跟我们这念心,完全是不相干的,心外求法,是这个意思,就是「事持」。

    这种情况,他为什么会相信呢?因为他「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个地方是净土宗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观经妙宗钞》很详细的解释这两句话,我在这个地方简单的说明。这句话的一个观念,「是心」这个「心」指的是现前一念心性,也就是我们现前一念明了分别的心性。这个「作佛」是讲修德,这个「是佛」是一个性德。我们这一念心基本上有两种功德:

    第一个是「作」,这个「作」就是造作,它不是在一种寂静的状况,它是在那个地方活动。是在什么境界活动呢?「作佛」,它是在佛的境界活动。这一念心,或者观想、观像弥陀的相好,或者忆念弥陀的功德,或者是忆念弥陀的名号,就是说他这个一念心在阿弥陀的境界活动,在这个地方思惟观察、观察思惟,这叫「是心作佛」,这一念心有一种修德。

    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是心是佛」。他这一念心在佛的境界活动的当下,他这一念心就有事情要出现了,就是这一念心念念成就佛的功德庄严。「是心是佛」,这个「是」者,成就也,他这一念明了的心性,就在它活动的当下,它就创造了一种七宝池、八功德水,依正二报的功德庄严,就在佛境界活动的时候,念念成就,就是他的自性功德表达出来,就「是心是佛」。这个「是心是佛」是性德的彰显,这个「是心作佛」是修德的造作。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作一个简别,他说:如果你只强调「是心作佛」,而不强调「是心是佛」,说「是心作佛」,但是你不知道「是心是佛」,这样心外求法,执事昧理。就是我这一念心在佛的境界造作,这个功德不是我内心出现的,是另外有一个功德,这心外求法,执事昧理。如果你强调「是心是佛」,而忽略了「是心作佛」,这个是执事废理,自然外道。我内心当中,本来就是佛;但是你内心当中本来就是佛,你不在佛的境界操作,他的性德彰显不出来。所以这两句话必须同时具足。

    所谓的「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性修不二。」就是说我这一念心在佛的境界操作,也由我这一念心念念成就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简单的说「妙因妙果,不离一心」。不管是因地的造作,不管是果地的成就,都是由我一念心所造作、一念心所显现。就是说这个「事持」的人,他不能明白这样的一个道理;但是他也非常难得,「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他说:离开我这一念心,佛当然不可能存在我的心中,因为我的心是如此的污秽,如此的烦恼障、业障、报障,佛是这么光明的境界,怎么会存在我的心中呢?那他存在哪里呢?他存在十万亿佛土之外那么遥远。

    没关系,我也是愿意去,我「决志愿求生故」。那个心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就像一个流浪在外的儿子,离开了家庭,三餐也没饭吃,做乞丐,风吹雨打,也没有一个房子可以遮蔽。他内心当中,不断的忆念他的故乡,乃至他的母亲一样,像这样的一个心情。这种人基本上,他的念佛是一种信心,信行人。他这个信的建立,我们讲三力不可思议,他偏重在佛力跟法力──本愿功德力的摄持跟名号功德力的加被,他对这个自性功德力是不能明白的,不能明白自心本具无量的功德,不能明白这个道里,所以叫「事持」。
>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