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他到三十一岁研究教理,三十二岁开始研究天台教观,他这之前他对教理不是很重视,就像他说的「藐视教典」:你们那些学教理的,着文字相;念佛的也是心外求法,「妄谓持名,曲为中下」,这中下根修的法门。我们这一念心直接的观照第一义谛、直接跟佛相应。什么是佛?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他那个时候对佛的是这种定义,完全是观照自性佛。三十一岁、三十二岁他开始弘扬戒教。
但是影响他生命最大的就是在三十六岁那一年,「因大病,发意西归」,他三十六岁的时候生一场大病。那时候在那个山中,生一场很特别的病。这个病中,看这个〈传记〉上说:「七日七夜不能坐不能卧,唯有含泪念佛而已。」你看一个圆教名字位,你如果看到《蕅益大师全集》,你看看蕅益大师的「发愿文」,蕅益大师在修加行啊,那不得了,他经常七七的闭关,或者三个月、一百天的闭关。他每天所持的咒,你把它算一算,他几乎一天不睡觉的,他的行力刚骨;而且他是称性起修,他是悟后才起修的,他二十五岁开悟以后才作加行。但是他二十五岁加行到三十六岁,出家十一年,他每一天可没有空过。
他三十六岁的时候一场病现前,他竟然说出:「不能坐不能卧,唯有含泪念佛而已。」那个时候他自己说出来:参禅功夫不得力,病痛现前的时候,这个病苦一现前的时候,这观第一义谛有困难的、有困难。这个时候祈求佛力加被:「愿阿弥陀佛,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这个很现实的,求佛力加被。一个众生,一个小孩子祈求母亲的加被,这个很正常。所以他到三十六岁,他的思想有了很大的改变。他生病以后,他开始去注意净土的著作。这个地方提出三个影响他净土思想最多的:
第一个是《观经妙宗钞》,智者大师作的《妙宗疏》,天台四明尊者着的《妙宗钞》,这天台的《观经》,这个思想影响蕅益大师很多。其次是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这是解释《阿弥陀经》的。再其次就是他的和尚「云栖」,就是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这个是《华严经》的思想。如果我们有空把《阿弥陀经疏钞》再看一看,其实这个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很多思想跟,他是参考莲池大师的思想、很多的思想是参考莲池大师的。这三部的经典,对蕅益大师净土的思想影响很大。前两部是天台的,第三个是华严的。
这个时候,他「始知念佛三昧,实无上宝王。方肯死心执持名号,万牛莫挽也」。这个「念佛三昧」是「无上宝王」。蕅益大师他说这「念佛三昧」,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念自性佛,第二个是念他佛,第三个是自他具念。蕅益大师在早期的修行生涯,他偏重在念自性佛,这一念心现前,观照现前一念心性,直接的观到现前一念清净心,直接的观到现前一念心性念心性去,不必在那个地方枝枝叶叶打妄想,都不必,直接观自性佛。
后来他这个病痛现前的时候,他觉得不得力,他这个时候开始执持名号,他佛的加被。当然他在他佛操作的时候,他也提出一个观念: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名号也不可思议。这自他具念,这个时候念佛三昧──理持,这个是「无上宝王」。一方面我们能念的自性功德力,本身就不可思议,这内心当中本身就具足无量的功德光明,然后有佛力本愿的加被,这自他具念,这个是「无上宝王」。
这个时候,「死心执持名号,万牛莫挽也」。蕅益大师是圆教名字位,一个通达教理的人,「宗乘教义两融通」,他能够「死心执持名号」,也没有说蕅益大师又修什么观想、观像,什么玄妙的观法他都没讲,他就是老实念佛。而蕅益大师他老实念佛,他是圆教名字位的人啊,他老实念佛,这个是不可思议啊。这个是讲到蕅益大师自己相信净土的一个过程,他受到这个病痛的刺激,开始觉醒。
这以下正式说明他的著述缘起:
吾友去病,久事净业,欲令此经大旨,辞不繁而炳著,请余为述要解。余欲普与法界有情同生极乐,理不可却。
这整个因缘是他有一个同参道友叫「去病,久事净业」,这个久修净业当然就很关心《阿弥陀经》。古时候《阿弥陀经》,就是注解太过复杂,希望能够有一个新的注解,这当中要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文字不要太多,义理要很清楚,「炳著」,要请蕅益大师来完成这样的一种功德。蕅益大师的心情也想要跟「法界有情,同生极乐」,所以在义理上「不可」以推「却」的,有这一分的责任,使令正法的光明流通后世,所以他就承当下来。这一段是说明著述的缘起,接下来说明他的时间:
举笔于丁亥九月二十有七,脱稿于十月初五,凡九日告成。
九天完成《弥陀要解》,我们讲了这个《弥陀要解》讲了半年!开悟的人跟我们用意识分别心的人不同,的确不同。说这个内心当中跟圣道相应的人,他那个道的力量,他的确能够从自性当中流露出很多很多的文字。我们一开始是从文字里面寻求道,你说他也没有证得道,但是他那个名字位的道也不得了、那也不得了,名字位的开悟也不得了。
名字位的道字是什么境界呢?「宗乘教义两融通,所悟与佛无异同。」他所觉悟的境界跟诸佛是一样的,他在道理上跟诸佛是同一个鼻孔出气的,当然他烦恼没断;但是你不可以否定他所觉悟的真理,跟诸佛是无差别的。所以你看他这个注解,不是像我们凡夫意识分别心,那个地方切一段、那个地方切一段,这样拼凑,他不是。他就是九天当中完全是自性的流露、那是自性的流露。最后蕅益大师讲出他心中的希望,他对这个法门的流通有什么希望:
所愿一句一字,咸作资粮。一见一闻,同阶不退。信疑皆植道种,赞谤等归解脱。仰唯诸佛菩萨摄受证明,同学友人随喜加被。
蕅益大师作完这个《要解》以后,他希望《要解》里面的「一句一字」,都能够成就大家一个往生的「资粮」,每一句话到大家的心中,都能够产生往生的一种力量。「一见一闻,同阶不退」,都能够成就三不退。「信疑皆植道种」,不管你相信、或者是怀疑,都成就净土的善根。不管你「赞」叹、毁「谤」,迟早都能够「解脱」生死,因为你所面对的是一个无上的法门。最后对这个法门,希望「诸佛菩萨」能够「摄受证明」,能够诸佛菩萨的加持。「同学友人」能够「随喜加被」。
西有道人,蕅益智旭,阁笔故跋,时年四十有九。
他四十九岁的时候完成《弥陀要解》,蕅益大师是五十七岁入灭,他是晚年才完成的。
这个是我们《弥陀要解》的研究。
这个净土法门,我们看「流通分」,不管是诸佛付嘱的口气、不管释迦牟尼佛的付嘱口气,都很强调净土法门是一个难信之法。换句话说,其实我们对这一个法门要生起信心,对名号的功德、本愿的功德、自性功德力的功德,这三力要起信是很困难,其实是很困难。但是我们这样研究过去,会有一个感觉:透过蕅益大师的开导,我觉得对净土法门生起信心不难。你如果能够真正把《弥陀要解》研究啊,对净土法门生起信愿,我觉得是不难,这个是蕅益大师的善巧,的确是不难。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的生命「恒转如瀑流」,我们的生命不管你愿不愿意,它不断的变化,你就不断的前进,你一定要面对很多很多新的生命,乃至无量的生命。我们学佛讲得务实一点,我们并不是要谈玄说妙。我们学佛就是在无量法门当中,我们必须抉择一个能够引导我们这一念心趋向于安乐,包括有为的安乐,好梦;也包括圣道的安乐,究竟的安乐。
在本经的经文当中,信、愿、持名这三个法门,我认为如果我们这一念心能够根据本经蕅益大师所说的开导啊,你能够拨出一点时间啊,真的去信愿持名、去操作,果然能够得到现世的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临终的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所以我是觉得这个法门的操作啊,它的好处:下手易、成就高。就是说你真的做得到。
你说你什么都不懂,可以事持,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对名号通身靠倒;你说你的境界高,也可以理持,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名号不可思议,一方面忆念自性佛、一方面忆念他佛,自他具念、自他不二也可以。它有浅有深。
所以我觉得这个法门,我们大家应该有一个使命感,不要让这么一个殊胜法门的传承断掉、这一个光明。蕅益大师所抉择的教法,我们好好的自受用;以后我们应该也有一分的理想、愿力,把它流通到后世去,使令更多人也能够得到这样的一个因缘。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好,我们回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