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役。
还有一些人的回答是:家里已经断粮了,看到在招工,就去了,结果不是招工,却是当了兵,于是就来到这里了。
还有的人,确实是家里太穷,为了养家糊口,主动去当了兵。
这些人,一般是当步兵的最多,还有一些人虽然进了炮兵,但只是在后勤部队做,或者是装填手,或者是搬运炮弹箱的弹药手之类的。
至于精通炮术的人,有很多都是贵族地主的亲戚、家丁,那些人都已经被枪决了。在剩下的炮手中,一些精通炮术的都是那些家里有当兵传统的人,有些人甚至是五六十岁的老头子,不过他们虽然年迈,头发胡子都花白了,操作火炮的技术却不错,反正他们不需要搬运弹药箱,不需要装填炮弹,他们干的事情就是定好火炮的发射诸元,调好高低角度、方向,最后是拉动发射绳。装填和搬运炮弹的事情,有别的年轻人干。
还有一些十五六岁的小兵,很多都是老兵的孙子,老头子当了兵,把儿子带进去,年轻力壮的儿子就当了装填手;儿子又把孙子带进去,帮自己的忙。
于是就出现了,一门火炮,操炮的是爷爷,负责装填、搬运炮弹的是儿子和孙子,开车的又可能是侄子。
政委告诉这些印军士兵:“你们从小就生活在穷困之中,这是这个罪恶的制度造成的!那些官老爷们,他们高高在上,欺压你们,才导致你们的生活困苦!现在西孟加拉邦,已经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推翻压迫阶级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接下来,政委又让士兵自己讲述被军官欺压的事情。
印度军队中,等级制度分明,高等种姓的人,不需要经过太大的努力就能成为高级军官;而那些低等种姓的人,任凭他们立下多大的战功,也只能永远是低级军官。
经过教育,大部分的士兵都答应,愿意参加这场革命,推翻剥削阶级。
但是有些士兵,虽然也是穷人出身,但他们是破落的高等种姓人,他们觉得,如果没有被俘的话,他们还是可以升官,可以重新振兴自己的家族。
对这些比较顽固的士兵,政委并没有下令处死他们,而是耐心的进行教育。一开始教育的阻力很大,在那些破落的高等种姓人眼里,虽然他们也是穷人,但是他们还是看不起低等种姓的人,更看不起少数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