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可能持有密旨的是两个人,清平公主与明贤太妃。”她解释道,“先帝既然肯将监国令托于清平公主,密旨也很有可能一并交给她保管。而明贤太妃是先帝在宫中最为看重的妃嫔,她手中有密旨的可能性也很大。”
灵贞公主插话道:“母妃,密旨为什么不可能在当今陛下手里?那时他不是太子么?”
贤太妃道:“若密旨在当年的太子手中,他前去雍城奔丧时就应该带在身旁,直接拿出来宣读。先帝的身后事,定与帝位相关!那时太子被定密二王逼得差点连储君之位都保不住,想将先帝灵寝带回恒京也办不到,如此紧急的情况下,密旨正当用。不过,明贤太妃若有密旨,那时她也应该拿出来,有可能密旨当时不在她身上,口说无凭。”她沉吟道,“我敢肯定,那时太子没有密旨,但是现在就很难说了。”
赵婠心中掀起惊涛骇浪,下定决心要把这所谓的密旨弄来瞧个清楚。如果当真与义父有关,只怕不会是什么好事。她脑中急转念,问道:“娘娘,您让我小心的人难不成是……”她向着元英殿的方向瞟了一眼。
贤太妃郑重点头,低语:“婠儿,我非常了解嬴家人。无论是先帝还是当今陛下,都十分看重皇室颜面。宁安公主因未嫁先孕之事,大大触怒了皇帝。想必你也听说了,她不但没能晋为孝公主,驸马还入赘公主府。如此作为,驸马但凡是个有心气的,怎么能忍受这般羞辱?皇帝这是要让宁安公主家宅不安呐!”
贤太妃似想起了一些往事,神情有些许飘忽,她道:“秦燕鲁三国分越朝而治天下,当年高祖在位时,多有士子儒生痛骂窃国三贼,口诛笔伐此三国非天命所归,不是正统。高祖皇帝因而狠下辣手,杀了秦地不少读书人,才堵住了悠悠众口。这窃国贼之名也由此成为大秦的心病。更且高祖皇帝出身卑微,听说幼时因无法裹腹,他曾经在如今的慈恩寺当过小沙弥。他不好意思将此事宣之于众,慈恩寺又确实收留过他,他便以慈恩寺曾经派义僧相救为借口,题字示恩。嬴氏皇族唯恐世人议论其出身低贱,格外看重皇家名声。”
见赵婠若有所思,贤太妃接着说道,“为何你带来镇国神器,又给嬴昭冠上‘大德之人’的名头会令皇帝如此喜悦?只因嬴氏能在三国当中第一个获得天命所归的定论,便能洗脱所谓窃国贼的臭名声,几十年前瓜分越朝之举便是合乎天意的!嬴氏这帝位便是由天授之,实乃正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