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现在杨尚荆的个头儿,说实话也不小了,不能说直接和户部右侍郎焦宏掰腕子,可是焦宏这个户部右侍郎也不敢直接去怼杨尚荆的,这种拿着杨尚荆的功劳往焦宏脑袋上扣,还没有激起杨尚荆一派人马不满的事儿,本身就透着诡异。
哪怕金英只是个太监,他也明白一个道理,事出反常必定有妖啊。
可是他哪儿知道,杨尚荆绝对不是不想要这个名头,然而焦宏焦克明他太牛逼了,这些年下来,也算是外朝的一块招牌了,直接正面起冲突,内阁、六部的大佬们直接帮他站台的可能性,实在是太低了,做个和事佬基本上就是极限了。
至于自己上……杨尚荆估摸着,自己的手腕再粗个三五圈儿,才能勉强和人家掰掰腕子,所以想要拿下备倭都司这么个浙江沿海的防倭体系,就不能和焦宏刚正面。
要迂回。
然后杨尚荆就琢磨了,反正备倭衙门和备倭都司之间有交叉重合的部分,而且是大部分,所以杨尚荆直接把自己的功劳往焦宏头上扣,朝野上下不会有丝毫的反对声音,只有让焦宏满意了,自己下面的步骤才不会被人掣肘。
至于自己手下人的不满嘛……基本上是不会有什么不满的,毕竟能发出声儿的,如徐尚庸之辈,现在已经处于升无可升的境界了,就和他杨尚荆一样,除非再来一次藩王力推。
然而藩王们又不是傻逼,干涉朝政的事儿做个一次两次的,叫“忠心耿耿,为国选贤”,干多了就成了“干涉朝政,心怀不轨”了,这得多傻缺才能冲上去抢这个名头?
所以说,为了最终的胜利,不能去争一城一地的得失,而且要建立广泛的反对内廷的统一战线,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于是乎,杨尚荆就闹出了这么一个迂回曲折的套路来,先发动手底下的人,去吹捧焦宏,直接把焦宏当年上书成立的备倭衙门捧到天上去,这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