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当然,如果时间往前提一个世纪,甚至半个世纪,那时候西方地图虽然也使用这些知识,但因为还处于地理大发现时代,那时候西方地理学家绘制的地图就比较充满想象力。
现在已经是地理大发现末期,所以对于世界,西方人已经逐渐有了清晰的认识,很多东西的表达方式也变得更加科学。
而在中国古代地图最早采用的是“纪勘法”和“似地法”,即通过记录和绘制地理信息来形成地图。
后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又采用了“比例尺法”,即通过绘制比例尺来反映地面实体的长、宽、高等信息。
在西晋时,有一个叫裴秀的人,做的官儿是司空,他总结了中国古地图的制作经验,加强了中国古地图绘制的理论。
裴秀提出来的方法叫作“制图六体”,这是通过仔细编绘“禹贡地域图”、“地形方丈图”等地图时,总结出来的。
《禹贡地域图》其实是个地图集,其中有很多文字解释,共18篇,另外还有一篇序文。
《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文字,共一千多个字,主要叙述中国地理方物兼均税。
据说是大禹所作,当然这是假托,大禹时期文字绝无如此发达,所以一般研究认为这是战国时代的作品,也有学者如王国维认为是西周初所作。
我们平常所说的“大禹分九州”,实际上就是出自于这篇文字,里面以山脉、河流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九州,对九州疆域、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都做了简述。
这应该是个开端,因为中国后来的《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及很多历史地理著作都受《禹贡》影响。
裴秀据此文字绘制《禹贡地域图》,提出了六条制图原则,即“制图六体”,大概如下:
一是分率,其实就是比例尺,原文是“所以辨广轮之度”。
二是准望,其实就是方位,这叫“所以正彼此之体”。
三是道里,道,是路;里,是里程。道理就是道路里程,“所以定所由之数”。
四是高下,指的是地势起伏。
五是方邪,指的是倾斜角度。
六是迂直,指的是河流、道路的曲直。
这其实是六个制图规则,依六体制图,可审曲直远近,避免得之一隅而失之他方的偏差。
其中,分率,也就是比例尺、方向、距离非常重要。
这是有区别于西方人所用的“投影法”的世界地图史上比较重要的或者独树一帜的方法,直到明末,中国古代地图一直都遵循“制图六体”。
不过在明末,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他们来到大明以后,按照他们熟悉的投影法开始绘制地图,于是西式制图法也传进国内,并慢慢被中国学者学会。
此后,中国的地图也逐渐采用西方的投影法绘制,渐渐放弃了裴秀提出来的方法“制图六体”。
这时期的地图,特别是航海图,其实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属于需要严格保密的东西。
在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