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自然就是要分田地。
到时候不管是开沟渠兴修水利以待来年,还是筑田埂为分田地作准备,这些工作量都不小。
除了在最冷的时候无法劳作,这些难民在其余时间肯定是要付出劳动,才能拿到口粮。
以工代赈,可算得上是治理流民和难民的一剂良方。
“招安令呢?有多少乱民响应?”
既然是暴乱,不管是有组织还是自发的暴乱,期间定然会有不少大大小小的野心家混水摸鱼。
有组织的暴乱已经开始平息,但自发的暴乱,可不是说停就停的。
“附近的小股乱民得知君侯打算重新分田地,皆是半信半疑,不过已经有头目派人过来,商量收编事宜。”
冯刺史点点头:
“只要他们肯谈,那就是好事。不管他们是不敢与我们作对,还是真心想要归降,只要过来了,就不怕掀起什么风浪。”
不是冯刺史看不起这些乱民,而是就组织力而言,凉州不敢说,但南乡和越巂组织起来的娘子军,怕都要比他们强。
特别是南乡,娘子军在战时帮助协调运输,维护秩序,维持工坊运作等方面,是有不小功劳的。
数千乃于数百流民,打散混入数十万已经接受习惯管理的难民,就算是有人心里不服,那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跟着大军有口粮,虽然不能吃饱,但至少不用饿死。
最重要的是,只要编入户籍,以后就能分到田地——只要十税一的田地!
这也是为什么冯刺史在河东还没有完全平定下来的时候,就着急开始准备分田地的原因。
因为这样可以让难民看到希望。
就算真正开始可能要等到明年开春,但只要让他们看到这个希望,他们也愿意等下去。
而不是轻易受人蛊惑,躁动作乱啥的。
而这一份信任,又是以汉军在庇护他们的同时,还给他们分出口粮的举动赢来的。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总来不是嘴上说说,而是要实实在在的行动。
每个朝代前几十年的决策者,他们的行事风格,都会对国家的将来,产生深刻的影响。
就算是同是大汉,前汉与后汉,给人的印象也是迥然不同。
高祖皇帝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后面几位皇帝又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在全国推行乡里制度,让前汉对基层的控制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所以前汉才能拥有那么强大的军事实力,给后世两千年划出一个国土基本范围。
如果说前汉是一个开拓者,那么后汉就更像是一个守成者。
光武皇帝在平定天下时,不但过度依赖豪强地主,而且为了攻下城池,甚至曾答应军队入城后实施抢掠。
后果就是中央对地方控制力的削弱,同时军事实力更是难以比得过前汉。
前汉把河西走廊纳入朝廷直辖范围,后汉用了百年时间,都未能平定凉州羌胡之乱。
至于到了季汉,忠义立国,已渐成根基。
忠且不说。
义者,威仪岀于己,故从我,从羊者,与善美同意。
有威仪而行善美之事,义矣!
凉州军驱贼人,除暴虐,废重税,庇百姓,给口粮,分田地,可谓义。
冯刺史位高权重,不但是军政主官,同时还领征西将军之职,出征时有假节之权,可代天子行事。
所以他眼下所做的一切,就是代表汉家天子之意。
也就是说,只要大汉能真正收复河东,河东百姓就能盼来好日子——至少是比以前过的日子要好得多。
除非汉家天子不要脸皮,出尔反尔,不怕别人戳脊梁骨骂。
(注:晋以前,使节没有区分层级,“假节”、“持节”、“使持节”、“假节钺(或“假黄钺”)”,都是同等地位,表示代表皇帝不分大小,只有礼仪上的区别。)
这也是冯刺史不怕那些另存居心的人煽动的原因。
论起巧言令色,堂堂冯鬼王,他怕过谁?
&n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