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铁书网 > 全能大画家 > 第六百五十六章 涟漪

第六百五十六章 涟漪

钻牛尖的学究才会拿着“放大镜”注意的,而非艺术家会留意的。

    而连古斯塔夫自己,他都没有办法把这些特质准确的量化。

    什么叫“康斯太布尔的风景特质”,什么叫侧重笔触的“体积”,什么又叫下笔时的“节奏感”与“自然感”?世界不存在任何一架天平,能把画家的笔触称量出个一二三四五的准确读数来。

    所以。

    它们永远都只能是一种模糊的感触,一种玄而又玄的直觉。

    能言传而无法身教。

    会特别注意到这些小问题、小感觉的学者们,类似古斯塔夫博士——他们很可能一辈子都没画过几张画。

    讲理论他能给学生讲个三天三夜,说的头头是道,给他一根画笔,让他画画,他就只能在那里大眼瞪小眼了。

    这就是所谓的“伊莲娜小姐悖论”。

    艺术学者、艺术评论家与艺术创作者,它们是两种有一定共同点,本质上又完全不同的职业。

    真要让古斯塔夫拿起画笔,他顶多也就是个画小猪佩奇的水准……也许连这都没有。

    达芬奇画鸡蛋还练了三年呢,画小猪佩奇的技术难度至少比画鸡蛋要高。

    不过。

    话又说回来。

    这些感觉也不是真的就不能伪造。

    判断一幅画的历史年代最好的,没准也是唯一的“黄金法则”,就是在同期的历史文献上找到相应的绘画记录。

    它是唯一不可质疑,无法推翻的铁证。

    除了历史文献以外,如果伴随着巨大的利益,古斯塔夫上述的一切判断画面年代的特征都是可以后天还原的,只是成本多寡的问题而已。

    判断一幅精品《油画》的真伪和年代,本来就是很难的事情,里面的水也很深。

    不然的话。

    豪哥庞大的洗钱生意就没法玩了。

    大英博物馆那幅卖了五亿美元的《救世主》,也不会产生那么大的学界争议了,围绕着那幅画到底是不是达芬奇真迹的这个议题的,可不仅仅只有一两篇论文而已。

    各种纪录片,学术讨论会一大堆一大堆。

    大英博物馆还自己出版了好几本相关题材的通俗读物,试图用来向公众证明这幅画的“血统纯正性”。

    就这,该撕B,照样得撕。

    所以。

    古斯塔夫看着封面的照片,就算他的感觉是对的,他也只敢信上三成而已。

    思前想后。

    博士索性也就不回自己的办公室里。

    他又猛的瞅了《亚洲艺术》的封面几眼,就这么靠在身后的书架上,打开杂志翻了起来。

    都不用古斯塔夫特意的在目录上费劲的去找。

    翻开正文的第一页,就是顾为经和酒井胜子的论文——

    “《TheFemaleArtistsCarolForgottenbyTime:TheColorEntanglementandVisualDimensionofDarkToneImpressionistWorks》。”

    论文的题名和引言上的大体内容,《油画》杂志的新闻版块上都已经写过了概述。

    古斯塔夫的视线主要停留在了论文的作者名上。

    “顾为经和酒井胜子?多摩美术大学……”

    酒井一成送佛送到西。

    在最后论文发表的时>>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天渊惜芳时全民游戏:从丧尸末日开始挂机开局惨遭吃绝户,农家子绝地逆袭完蛋,我来到自己写的垃圾书里了我死在难产夜,渣男跪在灵堂悔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