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有耳闻,前段时间据说就是靠着国家粮仓平定了长安的粮荒。”
杨广点点头说:“我打算在洛河与黄河交界之处,再造一个大型的国家粮仓,比大兴城的国家粮仓更大,而这个国家粮仓所在的位置距离荥阳极近,将会是将来运河漕运的中枢之地。”
历史上的洛口仓就是位于洛河和黄河交界的地方,距离荥阳很近,这也是为了方便漕运,包括以后的另外两条运河实际上的汇合点就是在洛口仓,只是因为洛阳这样一座巨城的存在,所以资源都会被虹吸过去。
杨广决定了洛口仓的位置不变,但是得加强防御工事,建立关隘。
“洛口仓的选址就在荥阳郡内,所以此事如果姑父愿意的话让表兄帮我一把手,我不可能实时在此,让表兄帮忙督建洛口仓,修建关隘。”
闻言郑译马上就说:“殿下瞧的上犬子,犬子自当全力以赴。”
全国最大的粮仓建立在荥阳郡境内,这件事情对他来说百利而无一害,别说只是督建了,出点钱他都是愿意的,至少以后荥阳永远不用担心缺粮的问题了。
这相当于给你们地方拉来了一个国家级的大项目,不说赚多少钱,用到的人工至少肯定当地人为主,管理的官员自然也得当地望族来担任,平白的郑氏就能多出几个当官的,管的还是粮食这种硬通货,而且运河交汇此处商贸兴盛,好处多多。
荥阳越富足,他们郑家自当声望更隆,在场的郑氏族老纷纷开始身体力行的支持杨广,一说要让自己儿子去帮手的,谋个职位就行,一说自家的家丁仆人都给杨广用,最简单的还有愿意出一些资的。
“诸位,多谢诸位了,钱和人朝廷都有,诸位如此支持,等回京了我一定和父皇禀告,宇文恺会定下规划和方案,届时京城内修建大兴城的匠人会过来一部分,表兄你牵头把咱们这边征兆的民夫一起管理一下,将洛口仓建设好,等工成之日,父皇一定会好好赏赐的。”
一来就带来这么多的好处,郑氏的族老们只觉得晋王肯定看了一些老夫人的面子,老夫人在郑家的地位再次拔高,老夫人背靠晋王,自然会跟晋王府走的更近。
一来二去,荥阳郑氏与杨广的关系变得亲密了起来,能得世家大族支持,自然再好不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