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一切,他们冲进了我的病房,指责我是罪人,他们砸坏我的东西,殴打我。”
“我曾对他们抱以爱和宽容的人们,他们冲我神色狰狞地耀武扬威。”
“我曾给他们提供过面包、清水的流浪者,也在嘲笑戏谑着我。”
“我的神,我的主,我在心里祈祷着,期望他们能看看他的信徒。”
“神不曾看到我的处境,不曾记得我的付出,他不曾听到我的声音。”
“那时候,我还遵守着他的训诫,我依旧隐忍而宽松,我去了教堂忏悔,但神彻底放弃了我,他将我钉在钉柱上。”
……
池非迟静静听着。
真正让约书亚信念崩塌的,其实是人,是某一群体里的同类。
有人说,作恶多端的人做一件善事,就能被赞赏,而一直行善的人只要做了一件恶事,就会遭人唾弃。
这种现象是有,但事实上,一个作恶多端的人做了一件善事,人们也会怀疑他的动机、怀疑他只是一时兴起,内心依旧不会那么大方地原谅他、信任他,只不过想让这个会伤害他们的人不再伤害他们,才给予鼓励;而一个善者做了一件恶事,人们同样知道那只是一个过错,知道他的本质,不过正因为知道他善,所以人们才敢毫不遮掩自己的恶念。
人都有从众心理,而普遍大众认定的善恶,也会是个人潜意识中评定善恶的标准。
如果将这个标准用分值表现出来,善加,恶减,那么大多数人是在及格线上的,总计1分的分值,大多数人在6分。
有人想将所有人的分值都拉起来,那是心怀天下的善人,自然也有人没那么无私大方。
对于4、5分的人,那些人心里鄙夷之余,也觉得对方不配与自己为伍、不配与自己相比,自然就多一些宽容。
3分是个界限。
对于1、2分的人,那些人会觉得不可思议,要么担心被带坏,敬而远之,要么觉得这些人会拉低总体分值,要想试图拉一把,要么觉得这些1、2分的人应该被消灭掉。
而像是组织这种平均负分的存在,那些人会觉得恐怖,无法想象能有人刷到负分,一边想着将之快速清除掉,一边又害怕那种能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