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江一带的建州女真,从辽东开始的后勤输送,不过一两千里…”
“二十七年前,我父亲听闻建州第一次犁庭后,还曾向圣皇帝宪宗奏疏请求,派出大兵,扫荡大江下游…结果那封奏疏,直接在辽东镇扣了下来。当时的辽东总兵赵胜,派人把我父亲喊了过去,好一顿雷霆训斥!…”
哈儿蛮卫酋长阿力神情唏嘘,伸手指了指建州女真的位置,从黑龙江中游转松花江,再到松花江的上游。而哈儿蛮卫、奴儿干都司的位置,距离建州诸部,还要向北四五千里!
这要是加起来,从辽东镇到奴儿干,从松花江到混同江,单是后勤粮食的输送,就得至少有六千里!要知道,以北方林海的贫瘠,根本不可能从本地的部族那里,获得什么粮食补给。所有的补给物资,都得靠车靠船,从后方转运过来。而要维系这样漫长的后勤粮道,哪怕只是几千人的军队,朝廷得花费多少钱粮中间的“损耗”、“飘没”,又会有多少根本想都不敢想!
“当时,辽东总兵告诉我父亲,吉林船厂即将裁撤,不会再造新船。船匠工坊要么废弃,要么内迁。至于吉林船厂一带,则交给内附的女真各卫。混同江上的水师船队会大量裁撤,余部迁移到松花江上游,从此不会再有新船补充,只会越来越少…”
“而辽东总兵也给了我忠诚的哈儿蛮部一个机会,那就是内迁到刚刚被扫荡一空的建州之地上。只是我父亲见过建州女真的惨状后,心怀恐惧,不敢离朝廷的边军太近,又舍不得世代传承的祖地…哎!早知道今天,就应该趁着当时的机会,举族南下…”
“血目的主神啊!眼下二十七年过去,曾经纵横混同大江的朝廷水师,恐怕已经彻底不存在了!而没有了这样一支后勤运输的水师,大明要征讨遥远的大江下游,就维系不了几千大军的后勤输送,几乎完全不可能了…”
说到这,哈儿蛮卫酋长阿力叹了口气。自从二三十年前,朝廷决定放弃吉林船厂开始,整个混同江中下游的朝贡统治,就基本已经宣告结束了。没有吉林船厂,就没有大船。没有大船船队维系运输的后勤补给,就无法维持明军在大江下游的军事存在。
据说,围绕吉林船厂是废弃还是维持,朝堂内部一度爆发过尖锐的冲突。最后,还是文官们拿出的“成化账本”,压倒了内宦们拿出的“永乐册书”。说到底,朝廷拿不出军费,拿不出一年至少几十万两的银子,来维系混同江中下游的朝贡-卫所体制!
实际上,按照明确的记载,七年后的弘治十五年,大明十三省835.7万顷的田亩,能够征收赋税的,只有422.8万顷,大约只剩下了一半。剩下的另一半,都是藩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