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惠最初提出横穿辽泽的想法,动机在于出其不意袭其后,也是因为若是时间耽搁太久了,会被辽东军察觉,进而无法出奇。
而现今看来,无路可循唯有涉水披荆而行的、范围有两百余里的辽泽,可不是带着干粮就能快速穿行的,也是极容易让辽东军察觉、可提前部署兵马拦阻的。
所以,反身走出辽泽的夏侯惠,直接带着白马义从往辽水上游而去。
也罢了穿行辽泽的侥幸——不是辽泽不可穿行,而是要付出代价太大、面临弊端太多,已然让出其不意的战略变成得不偿失。
当然了,不想经过辽泽就直接抵达辽水的路线也是有的。
辽水的下游就没有辽泽了,但那里有公孙渊屯以重兵的戍燧:位于大小辽水之间的辽燧(位于辽队县)。
这是辽东防御西边来敌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守备不曾疏忽过,如早年公孙度自立于辽东之时,还将专门划分出了这一片土地设置“辽西中辽郡”。
由此可知,想强攻辽燧的代价,绝非数千里讨贼的魏国能承担的。
倒是辽燧的下方、辽水入海口处有可能通行。
如若以海船作为接应的话,魏军并不难跨过辽水天险,且自辽水东岸北上襄平,沿途都是一马平川的宽阔平原,辽东驻军是无法设营塞道封锁路线的。
另外一条路线,自然就是从辽泽的上方绕过。
在那边,公孙渊并没有驻守多少兵马。
不是他不知道,魏军同样可以走辽水上游抵达襄平,而是觉得不可能。
理由是补给太难。
走伴海道出来,直直望着辽水而去就是辽燧,故而魏军不需要担心自己的粮道被断了。
但若绕道辽泽上方渡河,需要横生出数百里的补给距离来,这就极大增添了魏军的后勤压力;且这点不可能瞒过辽燧的驻军太久。
一旦辽燧的驻军察觉了,径直引兵来堵住伴海道、断粮道补给,那魏军就要面临自溃的结果了。
毕竟,自渝关至辽燧都是一片废墟啊!
近千里都没有补给点啊!
若是魏军绕道辽泽上方渡过辽水,自身又能携带多少粮秣呢?又能供给大军多少时日来攻打襄平坚城呢?退一步来说,千里来讨的魏军,终究还是要速战速决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