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
不仅是觉得可行,更是因为他想从辽东四郡,将自己先前对航海的各种失利决策,一次性全部补偿回来。
君王嘛~证明自己是正确的、维持威信是很重要的。
但没想到的是,高句丽的提议遭到了江东臣僚一致反驳。
理由是高句丽不可信。
且群臣在反对的时候,还很隐晦的提及了,先前公孙渊主动遣人来称臣、相约南北对抗魏国也是如此说辞,但翻脸不认人的时候,可没有半点犹豫的。
相隔数千里的高句丽,若是事后也对公孙渊有样学样,吴国又能拿他们如何呢?有道是“吃一堑长一智”,吴国可不能在同一地方跌倒两次啊~面对事实胜于雄辩的反驳理由,孙权是半点脾气都没有。
但当魏国讨伐辽东的诏令布告天下后,孙权就寻到理由了——伐辽东的主将是夏侯惠,是他在孙韶墓前对天发誓杀之而后快的仇雠!
况且,此时公孙渊的第二波使者也堪堪赶到了。
再迎来三百匹辽东优质战马,让江东各将佐皆喜笑颜开;而使者带来公孙渊已然称王、改年号为绍汉后,更是证明了辽东公孙家族,不可能再为魏国所容了。
至于,公孙渊在国书中声称,先前蛊惑他斩杀吴国使者的恶贼伦直、贾范已然被他诛杀于市了,孙权直接就略过了。
孙权又不是三岁小儿。
伦直与贾范怎么可能是昔日公孙渊反复的元凶。
但这个不重要。
重要的是,公孙渊此番的诚意很足,足到让江东群臣们觉得可以好好计议一番。
不是为了思虑如何救援公孙渊。
而是群策群力,江东如何从此战事中牟取利益。
高句丽与公孙渊同样都不可信,但江东可以不与他们合谋,自己谋求利益啊!所以,本来要拿来祭旗的第一波辽东使者被解除了监禁,让他们与第二波使者同样享受使者的待遇。
而吴国的一位臣子,也给出了计谋。
是太子中庶子羊衜(南阳人,并非泰山羊祜之父)。
首先,羊衜认为诛杀使者固然能出一口恶气,但终非王者所为,所以请孙权将使者释放出来,彰显吴国的容人之量。
其次,则是建议孙权顺势应允公孙渊所请。
再度接纳公孙渊为臣子、声称定会遣兵马前去救援,可为他张势助威,让辽东兵将士庶更加死力对抗魏国。魏国攻伐辽东的难度多一分、时间多一日,对于敌对的吴国而言都是喜闻乐见之事。
最后,便是此番出兵,无论如何都能使吴国获利了。
因为魏国知道江东与公孙渊早就闹翻了,也定然没有想到,吴国竟会不计前嫌的遣兵过去救援。从战术上来说,是出其不意。
且此番名为前去救援,实际上却是趁火打劫。
如遣兵将过去抵达辽东之后,先沿岸考察地形地理、视辽东与魏国的战况如何后,再决定如何用兵。
若是战事僵持不下或者魏国有失利之迹,那就将船舰队开赴至辽水入海口,以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