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说漫长的海路一来一往,有可能会耽误战机,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魏国确实是布告天下要兴兵讨伐辽东了,也将驻扎在冀州邺城的镇护部遣去辽西郡孤竹城了,但这不意味着夏侯惠就立即进军辽东啊!也不能当即就遣使请江东来援啊!
万一魏军先在辽西整军半年,又或者是翌年再开拔呢?
从江东至辽东走海路需要几个月,江东援兵不可能在没有确切消息之前,就赶来辽东等候着吧?就算孙权不介意让水军在辽东待上一年半载,公孙渊也养不起啊!
第二个举措,则是让腹心将率卑衍、杨祚等步骑五万有余进发辽燧,修缮防御工事以却敌于辽水之西。
是的,他没有亲自引兵前往。
并非是无有亲临战阵之胆,而是实属不能离开襄平城。
自他称王之后,襄平城内的市井与郊野聚落都开始流传起许多蜚语,皆是指摘于他的。
是在指摘他乃公孙家族的罪人,给辽东四郡带来了灭顶之灾。
比如,若他先前没有夺其叔公孙恭之位、没有主动遣使者前去给江东称臣,就不会引来洛阳庙堂的怒火,最终演变成为了大兵来伐。
毕竟谁都知道,魏国素来对孤悬在外的辽东四郡没有什么征服欲望,一直都将注意力放在蜀吴二国身上。
比如指摘他若是能为家族多考虑一分,就应该将位置传给儿子公孙修,然后恭顺的奉诏前去洛阳,说不定就消弭魏国庙堂的怒火、避免了战事的发生。
至于他身为辽东之主,不能如此耻辱的奉诏、任凭魏国庙堂予取予求.纯属放屁!
他的长兄公孙晃自幼就被前去洛阳当质子了!为了整个家族的传承,公孙晃能去洛阳,他为什么就不能去?且以当世立嫡立长之礼法,辽东基业也应该由嫡长公孙晃来继承,他算哪门子的辽东之主?夺叔之位、行事悖逆也就罢了,引来了魏国的怒火之时,却不敢挺身而出承担责任,竟还自称王,将辽东四郡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这样的辽东之主,值得四郡士庶依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诸如此类的指摘还有很多。
无需多想,便能猜到这些流言蜚语都是魏国细作散布的,但却令公孙渊有些焦头烂额、心力憔悴。
因为他无法遏止这些流言的传播。
更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