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没有圣裁此事,是不想亲口弗了刚立下大功的夏侯惠之请,故而让他们这些人代劳寻个理由来拒绝呢?有人表态了,且理由很合情合理,殿议的结果也就一面倒了。
尤其是陈矫与卢毓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参与其中的,而卫臻则是因为先前反驳伐辽东,也并不想在此事过多纠缠,故而纵使刘放与孙资有心想借此机会让浮华案的禁锢松动一些,但此时也无法违众意了。
难免的,率先出言附和的蒋济,又在他们二人心中增了几分可憎。
太常和洽就事论事也就罢了,你个蒋济有什么脸面说“功过不相抵”?当真较真功过不相抵,先前你借着中护军选拔低阶武官职责大肆敛财受贿,整个京师都传得沸沸扬扬的,若是没有天子的维护,你早就被廷尉带去问罪了!呸,无耻。
刘放与孙资对视了一眼,也满面春风的出声附和。
事有结论,众人罢归。
共议的结果送来太和殿时,天子曹叡才刚刚署理完庶务,正准备移步去西堂小憩。
见到帛布上“国法不可废,可以资财赐谧,嘉其心”的小字后,他也只是微微颔首,挥袖而道,“准。依诸公之意,令有司录功定赏罢。”
如此轻描淡写的反应,不是他早就预料到结论是什么,而是一点都不在乎。
因为他知道,不管诸公的最终建议是什么,只要夏侯惠归来洛阳后,事情都会朝着他希望的方向发展。
对于夏侯惠的性格,他太了解。
先前在淮南寿山上的那番君臣夜话,当夏侯惠征求他的意见,将丁谧引为幕僚带在身边随征时,他就知道了,夏侯惠是想以分润功劳的方式为丁谧谋起复。
如今,夏侯惠只是表功而已,还没有分润功劳给丁谧呢!
所以说事情才刚刚开始,毋庸急着下定论。
以夏侯惠那执拗的性格与不以仕途为念的秉性,就丁谧之事硬刚满朝公卿是必然之事。
而只要夏侯惠与公卿们力争了,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毕竟他对夏侯惠的期待一直都没有变啊~孤臣!
君王的马前卒!
现今,夏侯惠无论身份、官职、功绩等各方面条件都能在庙堂之上有一席之地了,就连帮手他都费心帮忙物色了,也是时候为君权当前驱了。
整顿积弊、变革制度的本质,不就是为了让魏室社稷长治久安吗?
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