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的觉得,自己一直都很傻很天真,竟然妄想着要通过影响来改变曹叡!曹叡乃是天子啊!一个唯我独尊了十数年的政治生物,怎么可能因为臣子的赤忱而改变?尤其是他夏侯惠现今才多少岁?论人生阅历、宦海沉浮、心术权力等等,曹叡怎么会否定自身而去相信他?所以他打算放弃了,不再徒劳作无用之功。
不管曹叡对他多么的器重、多么不吝寄以厚望,他都要放弃了。
倒不是说他觉得曹叡其人不堪,已经到了无法辅佐的地步;甚至从曹叡的角度出发,或许是夏侯惠自身吹毛求疵太甚了。
但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倏然发现,二人的理念完全不同。
就连求同存异的余地都没有了。
是啊,怎么会有余地呢?魏文曹丕时推行九品中正制,一方面是向世家士族妥协、让他们为曹魏代汉背书;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想将后备官员的取黜之权收回庙堂。但自前朝光武仰仗地方士族豪强得天下以来,世家士族便渐渐掌控了郡县的话语权,早就国家抡才的察举制度把控在手中了,推行九品中正制并不能瓦解世家士族的地方话语权,只不过是换一种操控方式而已。
相反,在加入门第作为抡才的准则后,还变相的让他们的操控国家抡才的手段变得光明正大!
毕竟寒门子弟、草莽梓才,有几人能有机会将声音传到庙堂之上?
抡才制度被操控,就意味着庙堂人事之权被窃取;人事之权旁落,就意味着结党徇私滋生。最终,吏治不清也就成为必然了。
而连吏治都不清,想社稷长存,又从何谈起呢!?曹叡即位至今十数年了,威信早就树立,国家实际权柄也牢牢掌控在手中,正是可以大刀阔斧推行变革、去积弊的时候。
但如今只是清查士家而已,不过让他彰显国君亦要遵循法度、不可肆意劳民而已,他竟为了一丁点名声而退缩了!
就是退缩了!
试问,身为天子的他都粉饰是非,又有什么资格要求群臣奉公守法?这社稷是曹姓魏室的,又不是他们的!
他们在前朝不也一样是臣子吗?这就是夏侯惠不再将希望寄托在曹叡身上、甚至是他人的根本缘由——原本君臣二人商议好了的,以清查士家作为变革朝堂积弊的切入点,现今看来,曹叡的立场并不坚定。
他没有这份担当。
所以,先前的一切,到头来都是水中月镜中花。
&n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