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无语,“英明可以,神武就算了。”
她仍然纳闷周某人这花言巧语、溜须拍马的本事怎么这样拙劣,按理来说应该很会讨人欢心啊。
哎,没意思,好歹也是大明皇帝,想听些精妙绝伦的吹捧都听不到。
随后她便向苏依依吐槽自己身边连个会说话的人都没有,后者表示爱莫能助,但给出了一个不算建议的建议。
“兴许是您长期以来的言辞有些……苛刻,而且身份有别,即便是周待诏也不敢太放肆,其实陛下您直接问他就是了。”
“那行,下回让他说,说不出来就罚俸。”
也是在这一天,亚欧大陆的另一端……
斯塔西侦查总局收到了德社驻应天公使馆首席武官贾斯特斯-科勒少将寄来的外交邮件。
这份邮件中的报告是几位武官近半年来的总结,在于评估明军在南洋战役中的表现——以德国人的视角来看待。
「……中国军队在进攻发起之前会实施中等时间炮击,普遍为一个小时;原则上,进攻时会有坦克协同,在空军单位有空闲时,还会有飞机参与支援。」
「……排是中国军队最小的进攻单位,非常多见——荷属东印杜地区复杂的地形决定了这个特点。进攻以步兵连分散为前三角阵形布置,迫击炮会为其提供不间断支援。」
「……士气高涨的中国军队拥有可观的行军能力,即使与德国步兵相比较也不落下风。马来亚半岛的战斗表明,在追击敌人的途中,中国军队只需要很少的时间进行休整。」
「……一些中国步兵团的战术指挥十分呆板,其指挥官不具备现代化作战指挥的水准——他们会鲁莽的将可以掌握的兵力和火力全部施加在某一处,并过早的投入预备队。中国人自己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在野战状态下,中国炮兵的素质很高,炮击精度很高,但快速反应能力不如英国人;在静态攻城时,中国重型炮兵的协调效率出奇的高,这可能和他们在平时的独特的编组方式有关。」
「……大部分中国步兵接受过步坦协同训练,但实战表现显着低于平时训练时,这或许是因为东印杜地区地形交错坎坷,同时中国装甲兵往往不喜欢慢吞吞的推进。」
「……中国海军拥有强大的两栖作战能力,海军步兵的整体素质和装备明显高于陆军,指挥官的高水准指挥更好的发挥了士兵素质和武器性能。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德国人认为因为战例不足而无法完整且客观的评价明军的总体水准,因为南洋战役无法考验大兵团作战能力。
贾斯特斯-科勒少将带头的总结报告给了总参谋部很好的依据,让他们对这个东方列强有了客观的认知。
他们估计如果要实施对澳大利亚的军事行动,明军应该在第一阶段就投入至少十个步兵师和两个装甲旅,并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再增援五个步兵师。
多余的运力不应该运送更多的兵力,而且运送、囤积尽可能多的军需物资,因为澳大利亚人有大概率在撤退时实施焦土政策。
虽然没有和现在的美军交手,也没有关于美军实战表现的战例,但德国人理所当然的认为美军缺乏战斗力——或许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