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美澳联军也没工夫去打拉包尔的主意了,全部的力量都在集中支援凯恩斯方向。
凯恩斯攻防战的持续时间之长超乎想象,从1月6日迄今已经足足进行了48天,也总算快要落幕了。
禁卫二师早已因为损失过多而被迫退居二线,接着由赶来增援的第十一步兵师接替进攻任务。
澳军第4步兵师也同样伤亡巨大,不得不将主要防线移交给第2师。
在这个阶段,明军地面部队共阵亡1301人、负伤5520人、失踪95人,损失技术兵器包含身管火炮31门、坦克77辆、卡车213辆、飞机124架,另有龙泉号驱逐舰被空袭炸沉。
守方的损失同样沉重,澳军第2师和第4师以及民兵部队总计阵亡1733人、负伤5018人、被俘242人,其余各种技术装备无可计数。
因为战场宽度有限无法投入大量兵力,双方在一线都没有兵力优势可言,所以难以轻易达成突破。
损失较大的单位也可以暂时后撤并得到人员补充,休整几天以后再次参战。
这样的添油战术导致战事不断延长,谁也无法奈何谁,于是不可避免的演化为了惨烈的拉锯战,风景秀美的凯恩斯变成了新一代的血肉磨坊。
来自英国的战地记者甚至将之评价为“澳大利亚的凡尔登”。
庞令启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在敌后突击上陆,从而一举打破僵局。
2月10日,明军在凯恩斯以南70㎞的约翰斯通地区实施登陆,将陆军第四〇步兵师的一个团送上了岸。
如此一来,在北边凯恩斯激战的澳军后路便被切断,阵脚大乱。
这种情况下留给澳大利亚人的选择不多,排除投降这个选择的话,要么丢弃重武器,向西翻越大分水岭轻装撤退;要么向南突破,杀出一条撤退之路。
直到这时候,麦大帅才同意将他视若珍宝的美军师投入战斗。
实际上美军第8和第41步兵师早就已经整装待发,第41师留在悉尼作为战略预备队,第8师则在布里斯班待命,只需几天时间就能增援凯恩斯一线。
不过很明显,麦大帅不是什么慈悲慷慨的人——流血牺牲什么的先让澳洲人去,这归根究底是他们的土地。
第8师师长约瑟夫-史迪威准将多次请求参战都被驳回,直到明军突然在约翰斯通地区登陆切断了澳军的后路。
随后,明军第四〇师大部上岸,巩固了登陆场,并开始向纵深发展布置防线。
在此过程中,澳军自北向南打、美军自南向北打,四〇师要同时应对两个方向,所承受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更要命的是,因为约翰斯通地区没有现成的大型码头,所以难以运送重武器上岸。
明军不得不把火炮分解为零部件运送上岸,争分夺秒的组装起来以后就立刻拖拽到二线阵地参战。
这期间美澳联军的空袭也没有中断,极大的干扰了滩头卸货作业。
第四〇步兵师的师属炮兵部队仅有一个112㎜榴弹炮营参战,其余炮兵大部分时间都只能在海上干瞪眼。
&n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