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敌军分隔成两半;四旅会在努阿努帕里山口策应,牵制敌军一部,或者突入檀香山市区搅乱敌方军心。”
众人接下来详细商讨了部署,计划以一团为主力,集中全部可用坦克沿主轴线突破,直接向纵深发展,置侧翼于不顾;二团紧随其后收尾善后,如若一团有被包夹之危险再出击。
四架土黄色涂装的旋翼机在次日早晨才轮到卸船,造型奇特的它们吸引了不少目光,大家都没见过这种头顶上有副旋翼的飞机。
经过短距滑跑以后,四架飞机悠然升空,慢吞吞的爬升,飞向几十公里外的莫卡普地区。
同时,两艘登陆舰也运送着一批补给品和几门过山炮来到了莫卡普半岛卡内奥赫湾。
明军军语中所谓的“山炮”其实指的是榴弹炮,因弹道弯曲的缘故所以有了这个约定俗成的叫法。
至于真正的山炮——轻型山地榴弹炮,军语中则叫作“过山炮”,因为只有这种类型的火炮可以分解携行翻山越岭。
因为作战环境普遍丘陵山峦纵横,地形复杂,所以明军的大多数火炮本来就追求轻便,即使是普通的三三式80㎜榴弹炮战斗全重也才660㎏而已,甚至比一些欧洲军队的75㎜山炮还要轻。
意大利的m34型山炮重780㎏、德国的gebg36型山炮重715㎏。
这种情况下,明军序列中的山炮重量之轻可想而知。
三七式80㎜过山炮采用间断螺纹炮闩、长摇架、长后座行程的设计,制造时采用许多铝合金和铝镁合金部件,战斗全重仅408㎏,可以说轻得令人发指,不过因为成本高昂,所以产量较少。
遵照周某人的命令,明军使用小型联络机在科奥劳岭上来回飞,寻觅位置合适且较为平缓的山顶。
眼下最妙的地方是一处被标高为585的高地,西距珍珠港直线距离七公里、南距檀香山城区六公里。
明军将三门三七式过山炮拆为分解状态,把单个部件挂在旋翼机下方,旋翼机的后座不坐人,这样刚好能够飞起来。
等飞到585高地后,飞行员关闭引擎,旋翼机缓缓下降着陆,卸下火炮部件。
通过这样的办法,三门山炮全部到位,炮组成员也一个人接一个人的来到了这处高地。
不过其中一门山炮的驻退机因为掉在石头上而损坏,实际上能够使用的只有其余两门。
接下来,四架旋翼机就一直在重复执行弹药运送任务,将一箱箱炮弹运送至高地。
置身于此,珍珠港和檀香山城区都尽收眼底,位于高地的山炮对美军后方纵深构成严重威胁。
一支美军车队正沿着公路从檀香山驶去珍珠港,结果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遭到炮击。
“找掩护!离开公路!”
“当心!来袭火力!”
“该死,这些炮弹是从哪里射来的?!”
五分钟的时间里连续落弹数十发,猝不及防的美军士兵们抱头鼠窜,十几辆卡车被打瘫在公路上熊熊燃烧。
当陆战一旅官兵做好了战斗准备,开始陆续进入进攻出发阵地的时候,585高地上就率先传来了隆隆炮声,上边的明军炮兵肆无忌惮的开火,提前吹响了明军大部队最后总攻的号角。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