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
另外6艘是护卫型,大大加强了火力,拆除刺猬弹和扫雷具以后在艇艉增设了一门38.4㎜高射炮,左右两舷亦各增设两门单装20.8㎜高射炮。
这批临时改装的扫雷艇每晚往返一次,总计发出15航次,向毛伊岛明军输送120吨各种物资,返程时能够捎带330~360人。
选择扫雷艇而非登陆艇主要原因在于速度快慢与否,艮字型扫雷艇的最大航速可达登陆艇的两倍,不论是效率还是安全自然是越快越好。
加上鱼雷艇部队的运力,二者每晚可补充毛伊岛明军日均消耗的七成。
考虑到每晚还在不断的撤出兵员,而且岛上部队的消耗相应的也在减少,长远来看是足够的。何况现在正有数十艘鱼雷艇和扫雷艇正在海运途中,要不了多久就再添助力。
比之地面部队的处境,现在周长风更重视的还是航空兵,英美在电子工业方面的领先地位带来的战术优势实在太大,他发觉自己还是小瞧了这个年代的电子对抗。
面对询问,德社公使馆武官在得到本土授权后大致阐述了德社空军的应对,主要是设法扩展雷达工作频率、开发变频技术、提高发射功率。
历史上在四四年时,面对盟军层出不穷的箔条和有源电子干扰,德军雄心勃勃的尝试将雷达电磁波发射功率提高一百倍,这显然是天方夜谭,直到最终也遥遥无期。
稍微靠谱一些的是手动变频装置,德军发现盟军对C频率的干扰较轻,于是以此做文章,实战中先启用A频率雷达,诱骗盟军将干扰频率调谐相同,接着启用B频率雷达,进一步吸引干扰,最后再启用C频率雷达。
可这也只是权宜之计,德国人的最优解是全新的、具备半自动快速变频能力的猎宫警戒雷达,以及更先进的厘米波雷达埃格兰系统。
厘米波雷达基本上不惧这个年代的电子干扰技术,不过直到四五年初,德国人才制造出第一套埃格兰系统,原计划量产一千套最后随着败亡不了了之。
德社的电子工业相较于英美要落后半截,总体上只能说比后发工业国的大明领先一些。
德军最尖端的雷达是最近给恩克斯号战列舰换装的FuMO26搜索火控两用雷达,属于分米波雷达,波长81.5㎝,测距精度55m,方位精度0.25°左右。
英军同类型的是274型火控雷达,属于厘米波雷达,波长9㎝,测距精度25m,方位精度0.03°;美军的Mk8火控雷达性能也大致相当。
电子干扰对于防空体系的压制效果显而易见,德军为此很伤脑筋,但国土防空作战相对来说没那么困难,有足够的战略纵深,德军战斗机依然能编队作战,只是可能得不到雷达引导,截击效率下降,因此在数据上体现为英美战略轰炸的损失有所减少,其余的变化不明显。
但同样的手段用在夏威夷就完全不同了,瓦胡岛再怎么样也就是一个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岛,压根没有回旋的余地可言,反应时间和窗口期都格外短暂。
前线和后方都因为这样的窘境而折腾出了一系列病急乱投医的措施和土办法,不过没什么用。
在周长风看来,眼下不论如何要先获取几部可以免受电子干扰的地面雷达,解除两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