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海军兵器格致院不敢怠慢,立即开始对三三式航空鱼雷进行进一步强化。
经过重点结构加强,在搭配减速木盒和姿态稳定框架使用时,鱼雷可以在至多550㎞/h速度和400m高度的情况下投放,落水后故障率不高于10%,完全可以接受。
另外,鉴于敌人新服役的战舰都普遍加强了水下防护能力,海军格致院方面相应的也扩大了鱼雷战斗部,从原本的250㎏增多至270㎏,鱼雷总重量从872㎏增重到910㎏,航程不变,正式定型为丁型。
大明海军在今年十一月中旬进行了一次极端测试——三架二式截击轰炸机金雕以远超限制的1200m高度、570㎞/h速度投放了六枚三三式丁型。
条件虽如此苛刻,可仍有四枚未发生故障,仅两枚鱼雷落水后发生螺旋桨损坏、偏航、沉没。
海军方面对此相当满意,旋即要求大批量生产新型号。
军官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的不亦乐乎。
在这个话题结束的时候,周长风提醒众人,尽管德国人笃定无线电(电磁波)近炸引信在当前科技水平下是不可能的,但是情报显示美国人并未停止针对近炸引信的开发工作,并且很可能取得了突破,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他补充道:“料敌从宽还是有必要的,针对这个事,海空两军要多留个心眼,下发通知,如果遇到疑似情况就及时上报。”
一名海军兵器格致研究院的技术少校开口道:“通过电磁波反射来控制炮弹接近目标爆炸还是太不可思议了,这么精密的仪器……既要坚固又要小巧。紫云和雍畅合作搞的那个静电原理引信我看过样品了,大费周折还是不咋靠谱。电磁波原理……不敢想。”
无线电近炸引信的技术难度太高,构造复杂,技术论证的结论是在五到十年后才有可行性,因此大明方面早早的放弃了相关研究。
周长风当时在权衡后决定将攻关目标定为静电近炸引信——他认为这对于大明来说是跳一跳摘得到的。
时光流转一年有余,进度还是比较乐观的。
他饶有兴致地问:“上个月还在做技战术指标评估吧?现在样品出到第几代了?”
技术少校伸出小指和大拇指,答复道:“第六种改型了。”
“这边有实物没?”
“呃…还真有,前日我们小组从上海调研回来捎了个。”
由于保密程度比较高,静电近炸引信的样品装在一个铝合金箱中,存放在海军基地的保管室。
上级一句话,下级跑断腿。
众人所处的大楼在海军基地西北边,保管室在东南边,乘车一个来回二十分钟后这个铝合金箱终于送来了议事厅。
两个引信大小相近,一个略大一个略小,外观就如同金属质地的锥形小瓶子,中间有几圈螺纹。
大些的供131.2㎜重型高平两用炮使用,小些的供128㎜高平两用炮使用。
静电近炸引信原理简单,基本结构就是一个火花放电器、一个电点火器、一个电池、一个绝缘电极,简单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