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对德国的钨、钼、镍精矿出口量应相比今年减少35%,橡胶的出口量应减少5%。这个限制时长为5年。
第五,大明应在2月1日之前与英国单独签订一份为期6年的互不侵犯条约,并公开声明。”
最终敲定的协议比英法两国预想的差得多——于英,互不侵犯条约只有短短六年,而不是起初希望的至少十年;于法,对德贸易削减量也比希望的要少很多,时间也只有五年。
这无疑让英法两国深感不爽,但眼下他们只能憋着。
毕竟大明要是掀桌子不谈了,最后是他俩吃亏更多。
但换个思路来想,本来就保不住的资产不仅有时间撤出大部分,而且还换来了少量于本国有利的事,这似乎也还好?
英国人和法国人在国内的官方通报将此事宣传为一场大大的外交胜利,但一些人则指出这最多也只能算皮洛士的胜利。
至于其它的,大明自然没有闲心和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等国挨个谈判,所以选择先和英法秘密洽谈。
现在,两个西方文明扛把子都妥协了,其余国家也随波逐流的答应了。
国内一团糟、自顾不暇的俄国人最为有趣,他们甚至没有余暇来撤出租界的资产,所以干脆明码标价以较低的价格将之出售。
驻军的武器装备也直接转手卖给了有意向的藩镇,步枪、轻机枪、重机枪、步兵炮、装甲车等等全部打包出售,交钱以后上门提货,童叟无欺。
倒是美国人表现得最为强硬,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大明私下去找了英法,而没叫上美国,这让一些自豪感强烈的政客极其不满——这些年来,我大美利坚为了变得伟大做了这么多努力,伱故意无视是吧?
此外的主要缘故则是美国仍然没有打算彻底放弃远东——野心尚在,哪怕菲律宾殖民地和日本租界的收益寥寥无几,却依旧在坚持。
文华殿中,几名阁臣也就此交换了一下看法。
李光远抚了抚白须,“这倒是有趣,美国人不乐意啊,到时候…打不打?”
“军事上不存在问题。”林羲其实不怎么在乎这一点,随口说了句废话。
“我倒是觉着完全可以留着,现如今其余诸国都将主动离去,撤出势力,之后仅剩美国一家。”余慎华不紧不慢地说道:“今后的变数势必不少,将其留着,任何争端都可充作借口,颇为方便。”
“老夫觉得蛮好,”李光远点了点头,沉吟道:“就是民间舆论得引导一二。它国皆走独留一家,容易让有心人借此妄言。”
“嗯,留着就留着吧,反正如今也尚无决心,以后视情况随时能解决。”林羲也不反对。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剩余的时间转瞬即逝。
至昌三十七年充满了荒谬和动乱,这是转折性的一年,由和平的坦原转向未知的深渊。
元旦之后不久,大明日月社通报了《中英互不侵犯条约》,一时间引起了轩然大波,成了大江南北人们茶余饭后的必聊话题。
与之相比,对德国的贸易量削减则被人们所忽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