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快步朝隔壁区域的一个出口走去。
有两位裹着高领深色披风、脚踏皮靴、面容姣好的年轻女郎进入了他的视野。
虽然这两位女子今日仅仅化着中等程度的妆,着装也相对持重,但是眼尖的他还是一下就认出,她们正是那日在购票长队中上镜的,疑似作流莺打扮的女子!
“两位…女士。”几个呼吸后小胡子蹿到她们跟前,后方两位扛器械的助手也紧跟其后。
“我们是一家开设有听众赏乐心得专栏的报社,可以采访一下二位,在塔拉卡尼大师的《g小调第十五号交响曲》中听出了什么吗?”
这问法可谓是十分汲取“前车之鉴”了,一点也不“开放式”。
而且他避开了所有范宁带标题的新作首演,直接选的是那首唯一的大师作品!这首本格主义早中期的作品几乎没有什么标题性可言。
助手们严阵以待。
两位女郎相望了一眼。
“古典而均衡的美感。”左边的黑色披风女郎礼貌而笑。
小胡子记者愣了一愣。
“可否做一点展开?我们的赏乐专栏,每条心得收集需要一点…篇幅!对,稍微长一点点的篇幅!”
女郎稍稍停了几秒,似乎在组织或回忆什么,然后很快就重新开口,言辞稍稍有点卡顿和绕圈子,但语义基本清晰。
“例如第一乐章,开头是一个木管乐的伴奏,嗯,小调的背景,有些忧伤不安,但很克制,然后大提琴拉出忧伤主题,圆号和双黄管交流温馨副题,它们调子不一样,这有一个对比冲突…中间段很复杂,色彩啊调子啊力度啊都多次变幻,就像很纠结的斗争…后面主题副题再现了,而且他们的调子统一在了一起,就像冲突被解决了,这就是很和谐,很均衡严谨的,嗯,很古典的美…”
小胡子和旁边的两位助理惊呆了。
重点不在于她的回答,因为内容其实和曲目单上范宁写的“导赏”差不多。
主要在于,自己确信这位女郎在说话时,曲目单是被她捏在手里的!
她不是照着念的!
“您…这是把曲目单上的资料给背下来了吧?”小胡子干笑两声,试图指出这一点。
“是的。”对方坦然点头,“我没有买到最便宜的票,它花了我1个先令,这十来天我提前反复看了很多次范宁先生的‘导赏’,我觉得很有意思,今天听到真正的音乐后就更有意思了。”
“这种分享不能被收录进您的专栏吗?”右边穿蓝黑色披风的女郎疑惑确认道,“我们算是从资料上学来的,但音乐专业的听众们也是从平时各种资料上学来的吧?”
“呃…也没有这么一说…”小胡子的笑容凝滞,心里却开始滴咕起来。
一对街头娼妓听完音乐会后,分享着交响乐的奏鸣曲式结构?见鬼了!
这报道写上去不是打《事件报》之前的脸么?
“对了,那个副题什么的,圆号和双黄管的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