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谱替换方案?”范宁笑着摇头,“不,没你想得那么简单,这些音高手语和节奏音节,可不仅仅是用来识谱的。”
“它们是合唱训练法和合唱指挥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你们会逐渐意识到,即使是在一场专业的合唱演出中,它们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第二单元是以大量民歌为素材的首调唱名法教学。
但到了这里,范宁给他们提出的要求不仅是唱,还要求“听”与“写”!
在演示中范宁用手语做出一组旋律,自己只唱出第一个音,让台下的学生们边看边记,但不准唱出声音,而是在灵性的引导下,作“内心听觉训练”,最后一遍再唱。
他还在黑板上示范,教学生们怎么“听写”这些音高和节奏,写在纸上以作提示。
就算不识字也没有关系,因为那套符号同样极简,同样视觉化程度极高。
而从第三单元的多声部合唱教学演示开始,两人发现范宁的切入口,是一种被其称为“顽固伴奏”的训练。
比如桉例第一条,是一首名叫“两只老虎”的歌曲,尹丽莎白辨认出,这似乎是范宁《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主题的大调版旋律。
他让一个学生唱一遍“两只老虎”,而到了最后三个音“真奇怪”时,开始由戏谑的腔调不停重复,这就是“顽固伴奏”,同时另一个学生开始从头唱完整旋律,并让两人对换练习。
效果非常有趣。
然后他又鼓励学生换一个“顽固音型”试试,比如“跑得快”那三个音。
总之,范宁让他们适应在其他声部的“干扰”下,如何稳住自己的音符,再慢慢倾听他人的声音,融合在一起。
到了卡农轮唱时,这两人终于知道“内心听觉训练”和“音乐记忆训练”是用来干什么的了。
卡农就是模彷,第二个人错开小节,和第一个人叠置在一起唱歌,那些训练方式,让模彷变得异常简单!
而到了困难的自由二声部片段,范宁用左右手作出不同的音高手语,配合嘴里的节奏音型,让学生知道该如何去唱。
第四第五单元,从二声部过渡到三声部,仍是以音高手语/节奏音节/简单记法为载体。
两人终于明白,为什么范宁说,这些巧妙的手语符号根本不是“替代识谱”那么简单了!
在专业的合唱演出指挥中,音符肯定不用通篇作出,而是挥拍之际,择重提示。
它们在不同的高度上展示,就可表示是第几声部,而配合手势运动的快慢刚柔,则可以具体指示某个声部的某个需要留意的音符该如何处理,是进入还是消失,是突强还是渐强,音准和层次该如何微调,如何让和声的色彩绽放出来。
克拉克做梦也没想到,合唱指挥还可以这么玩,可以将控制做得如此纤毫毕现!
第六单元,才到了厚积薄发的内容,开始五线谱教学+过渡到四声部。
范宁在此注解道:“这些音乐本能和实践素养已被充分激发的孩子,当开始接触五线谱和乐理时,你会觉得他们的接受能力简直都像是个音乐天才。”
这两人也是全程听了《和声学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