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他坚持这个的理由也很简单,没有骆一乔提及的那般复杂,又要呼叫,又要发报约定时间,还要反侦听啥啥的,只要电话拨入拨出,再发送约定联络讯号,立马便能进行联络。
而且,这还无需对方时时守在设备前,电话机响了,去查看一下便可,尤其在约定通信外的紧急联络上,这可要靠谱太多。
另外,杨海城还从反谍行动的角度,指出这伙人的前身,疑似只是一支外勤团伙,不见得具备完成骆一乔所提,那般繁复的操作。
且根据监视这些,也并未反映出,有长期监听迹象,虽然从外面无法看见所有人是否都在工作,但若全天有人蹲在设番前,必然需要黑白轮班,不论是因此带来的白天休息,还是夜间换班,动静都是比较容易发现的。
最后,还不忘提及,矿石接收的可靠性并不是太佳,尤其远距离的通讯,效果并不好,除非使用很大的功率发报,但若如此,他们的侦听工作中应有所反馈,结果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杨海城说完,骆一乔忍不住出言反驳,对其一些观点跟看法,并不能认同。
像人员问题,其表示,虽然目前情报显示,这是一支偏行动的队伍,但既然配置了那么多设备,肯定有相应人员能够操作。
至于矿石接收的可靠性等,可以调试,可以采用更加精密灵敏的设备,像那些使用金件的器材。不过其他一些问题,骆一乔解释明的明显有几分嘴硬。
“有没有可能,是两种可能兼有呢?”看两人又要吵起,其他人一副看戏模样,郑君山终于开口。
“…嗯…”两人略加思索,便几乎同时点头,很显然,两人也认可对方观点,至少认同部分,只不过拌上嘴了,故意争一争。
“我觉得这伙人的存在,应该包含一些试验性质的任务,毕竟这地方的日谍,过多了点,与常理有些不符。”
听到杨海城此言,骆一乔也点头并补充道:“像有线通信,从南京到上海这些能用,但在其他地方,多数并没有这个条件。
不过,这种手段很隐秘,除去大城市间,也可利用大城市至周边较近的中小城市的通信辐射线路,在那里架设中转电台,避开我们可能会在大城布置的侦听侦测手段。
这点应该更为他们所看重,所以,在此地,这方面布置,明显将其隐藏的更好,更加隐密,如果做足了准备,确实可能出现,拨线后便很难察觉的情况。
至于用矿石接收讯号,可能是他们用来尝试,规避我们侦听侦测的一种手段,其特点,除了可以被动接收电讯号,也确实存在老杨所说的问题。
所以,他们应该是借助矿石的特性,试验较近距离内,了解我们侦听工作,并尝试规避的可能,这点从矿石数量及种类上,可以得到一定佐证。”
“…确实…”杨海城接着补充,两人这般一唱一和,结合了双方一些分析,大致梳理出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