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个街坊一起在门口向阳处做小鞋(薄的单鞋,春秋天穿。
“哎呀,女回来了!”
“她婶,你家来客了,你可有活了!”
……
还不待刘二女开口,街坊们已大笑着打趣。
她忙腼腆的挨个问好,交谈间刘王氏双手利落的将鞋样、被子、剪刀等东西收到荆条做的针线筐里。
她一边站起来将针线筐用手挎到腰间,一边回笑道:
“走了,老姐妹们回见。”
“去吧!”
“还求着你不成?”
……
刘家是个典型的四合院结构,坐东朝西,正房三间,两边各有厢房两间,大门一面没盖倒座,围着一人多高的土胚墙,只在大门上盖了顶,扑了瓦。
这座房还是刘二女祖父成亲时盖的,距今也有四五十年。
母女两人前后脚进门,只见院内打扫的干干净净,各种家伙式收拾的整整齐齐,可惜它年代太长,历经风雨,不免显得万分破旧垂危。
刘王氏对着厢房叫了一声:
“东子,东子,快出来!女来了!”
母女俩个刚在上房炕上坐下,刘东已气喘吁吁的过来了。
他大概三十往上,身材高瘦,尤其脸上骨头像能挫出脸皮外。
脚上耷拉着旧棉鞋,身上穿着一身灰色的短褐,因穿的时候久了,肩上打着好大一块补丁。
刘王氏看着他一副衣衫不整的模样,皱了皱眉头,嗔怪:
“你也不看看你的身子骨,着啥急呀?难道女还能跑了?让你歇个午觉养养神,你倒好整个急性子。还不把鞋穿上,衣服整整,成啥样子?”
刘二女叫了一声“哥”,刘东不好意思的笑了笑,答应了一声,一边整理自个。
“娘说的是!”
刘二女一听这声音回头去看,只见一个妇人慢腾腾地走进来。
她上着八成新的红色棉袄,下穿月白色打底的马面裙。左手托着三个粗瓷大碗,右手提着茶壶。
身材微丰,头戴樱络。长着一副满月脸,笑时让人心情愉悦,不笑时也十分讨喜。
不是别人,却是刘二女的亲嫂子石舅妈。
刘东早抢上前接过她手中的东西,刘二女忙起身相见,刘王氏也笑着责怪:
“你咋来了?你妹妹又不是外人,那儿那么多规矩?女,快扶着点你嫂子,她如今的身子可轻乎不得。”
刘二女陪笑应“是”,叫了一声“嫂子”,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