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博医院、实验室和锐行公司三者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有了完整的链条,研究出一套针对K病毒抗体的试剂不是难事,因为检测抗体的方法都差不多,稍微做一些修改就可以实现。
果然,在思思体内查出了K病毒的抗体,K病毒在思思体内经过多次注射后,它与人体免疫系统多次交锋,让免疫系统找到了针对它的方法,激活了某些免疫细胞,产生了相应的抗体,免疫细胞的激活及抗体的产生让K病毒注射到体内没有多久就被杀死。
增加注射剂量是一个办法,但是这是有限度的,不顾风险的提高病毒的注射量,很容易过度激活免疫系统,人体因过度免疫反应而崩溃。
这次实验的失败让杨平不得不再次对自己的实验复盘,科研就是这样,不断在试错中前进,其实试错本身就是积累,试错的数据是科研的巨大财富。
比如研究飞机需要风洞,其实用风洞去吹飞机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不断地模拟飞机在高速飞行的状态,然后收集数据,依据反馈的数据对飞机不断进行改进,慢慢地把飞机修改到满意。
现在很多科研中的试错用计算机模拟来完成,但是计算机永远无法完美模拟真实场景。
K因子是这次实验的核心,一切都是围绕K因子展开的,而腺病毒只是一个运载工具,此次K因子与病毒的结合存在一个巨大的缺陷,那就是病毒始终是外来病原微生物,它与人体的斗争不可能停止,在斗争的过程中,免疫系统和病毒双方会不断改变,这种变化注定它的不稳定性。
即使采用原来已经获得一定成功的病毒也是一样的结果,因为他们属于同一种系,基金结构一致,本质上它们还是同一种病毒。
溶瘤病毒疗法虽然也是采用病毒,但是病毒不是作为载体,而是标记物,它能够标记肿瘤细胞,然后引起免疫系统发起攻击。
cAR-t细胞治疗也是利用免疫细胞直接对肿瘤细胞进行攻击,能不能借鉴cAR-t细胞的方式呢?杨平琢磨着。
cAR-t细胞疗法利用是人体自身的t淋巴细胞进行修改,然后作为攻击肿瘤的武器,它本身就是人体免疫细胞,进入人体后不存在被自己身免疫攻击的可能,注入多少就有多少发挥作用。
只不过目前cAR-t细胞对血液肿瘤效果非常好,某些肿瘤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而对实体肿瘤效果不佳,因为实体肿瘤的屏障作用,导致cAR-t无法进入实体肿瘤的内部。后来在cAR-t细胞治疗的基础上,发展出cAR-NK细胞疗法,这种细胞可以突破实质肿瘤的屏障,进入实质肿瘤的内部,对肿瘤细胞进行猎杀。
cAR-t细胞是在t细胞的基础上嵌合抗原受体,这种抗原受体相当于定位导航装置,可以专门识别体内肿瘤细胞,并通过免疫作用释放大量的多种效应因子,它们能高效地杀灭肿瘤细胞,从而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