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员将菜逐一端上来,每一道菜犹如艺术品。
当所有的菜端出来后,厨师走出来,雪白的厨师服干净整洁,他带着羞涩的笑容,向大家鞠躬:“欢迎杨博士,厨艺不精,多多包涵!”
中文有点生硬,但是能够听明白意思。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夏目先生,从小跟随父母学习厨艺,现在六十岁,钻研厨艺五十余年,人们叫他味蕾魔术师。”高桥介绍说。
“过奖了,我敬大家一杯。”
老板娘适时递来一杯茶,夏目先生举杯。
敬完茶,夏目先生低头鞠躬,退出餐厅:“不打扰你们用餐,慢用。”
一门手艺传承一百多年,夏目先生钻研五十年。
这份对职业的追求,令杨平肃然起敬。
任何职业,只要体会其中的乐趣,孜孜不倦地追求,就能实现自我价值。
这或许就是工匠精神吧。
其实中国人的工匠精神不比日本差,甚至是日本的老师,不过这个浮躁的年代,大家已经失去了自我。
什么东西都想走捷径,都想通过造假来达到目的。
浮华褪去,最后一定会重新找到本真。
看看各行各业那些百年品牌,同仁堂,云南白药、茅台酒、全聚德等等,不照样传承下来。
这些品牌当年凝聚了先辈的智慧与心血,每一样都是最求完美的精品。
中国古代的陶瓷,说白了就是玩泥巴,把泥巴玩出一个前所未有高度,赚取白花花的银子,欧洲花了四百年时间,才仿制成功。
更不要说都江堰、赵州桥、长城、大运河这些古代工程。
一边用餐,一遍聊天。
杨平、苏南晨、程老板、高桥,交谈甚欢,自然聊到了宁玗的病情。
“杨博士,这台手术的难度比冯教授更难!”
高桥忧心忡忡,毕竟人的能力有极限,外科的医生的极限在哪,他心里清楚。
就算杨平的解剖出神入化,手上的刀功炉火纯青,但是,那两颗小肿瘤,如果不能找出来完整切除,手术意义不大,而且手术过程中危机重重。
“我们医院与顺天堂医院,还有日本其它几家医院,一起会诊,一直无法拿出合适的方案,也曾经与梅奥的约翰内森教授连线,他的想法更多,但是也不敢挑战,表示成功率很低。”高桥眉头紧皱。
“约翰内森?”杨平只是问问,没有再说下去。
“对,他是三井的老师,三井是年轻的教授,精通脊柱与颅内手术,日本神经外科的未来之星。”高桥接过一碗米饭,双手递给杨平。
这米饭的味道真是好,而且卖相非常棒,从未见过如此米饭,晶莹透剔,如粒粒珍珠般。
约翰内森曾经和杨平深入地讨论过病例,不仅宁玗的病例,还有一位藤原久作的病例。
当然约翰内森隐去了病人名字等信息,杨平自己在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