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也不怪乎张纶如此作想,因为按照正常的流程而言,范仲淹此次治水的奏疏,必定会以失败而告终。
但现在嘛,有李杰在,范仲淹这一片热忱,自然不会错付。
李杰又不是那等迂腐之人,他是实用主义者,苏湖之地水患频发,早就该治一治了。
何况,苏湖之地灾害频繁,本身和宋廷也有脱不开的关系。
苏湖之地,向来是水患的重灾区,但隋唐之时,平均每二十年才会遭遇一次大灾。
到了五代吴越时期,大概也是二十年左右遭遇一次。
但到了宋代,平均五年一次,时间直接缩短了四倍。
这其中,部分是天灾,更多的却是人祸。
宋代是一个极为依赖漕粮的王朝,何谓漕粮?
即通过漕运调集而来的外地粮食。
其中,东南六路输送的漕粮最多,每年大约要向京师输送五百五十万石漕粮。
之所以要供应这么多漕粮,大半是为了养兵。
在强干弱枝的大方针下,京师之地所驻部队占天下禁军之半,常年在三十万左右。
几百万石的粮食,大半都耗在了养兵上。
漕粮的稳定已然上升到了国防安全的地步。
因此,为了维持庞大的军力,一切都要向漕粮妥协。
为了漕运通畅,历朝历代修建的堤岸堰闸,凡是阻碍漕运的,通通都被捣毁。
没了这些水利措施,水灾的频率也就骤然提高四倍。
……
……
……
京师。
丁府。
得知明日承明殿议政的具体事务,丁谓顿时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什么时候,区区选人的札子,竟然要让满朝宰辅重臣一起议论了?
当真,可笑!
如果没记错的话,那名上疏的小官应该叫‘范仲淹’?
念及此处,丁谓冷笑一声。
此人,他记下了!
只要他在中书一日,此人就绝对得不到重用的机会!
抱歉,晚了一点,肚子饿了,弄了点宵夜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