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这种气是活物片刻都离不开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生养万物,这种气能养人养生物,就叫“养气”,薄珏赞同这个称呼的简洁,崇祯对这个与“氧气”有巧合的命名当然更加不会反对。
最后崇祯提出他们两个人发现养气是巨大的功德,朝廷必须嘉奖,给宋应星和薄珏两个人封伯爵的爵位,两个人对这个倒并不重视,对于他们,钻研取得了成果已经是巨大的乐趣。不过崇祯提出天下其他人未必能明白格物致知功业的可贵,这样才能鼓励更多的士子学习投身格物学问,出更多的能造福世人的成果,两个人也就没有再推辞。崇祯又找来了冯梦龙,告诉了他宋应星和薄珏发现养气的事情,让他组织宣化司的力量,大力宣传一下,这件事就暂时告一段落。
沈飞说:“宣化司有了新的任务,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的事情只怕又需要往后放一放了,办这件事之前也需要有一些舆论铺垫吧”?
崇祯说:“这件事宣传针对的主要群体是知识分子,在官方和私人邸报里通报一下消息,刊刻一些书籍也就行了,对于普通百姓,编几段简短的评书就足够了,不需要创作什么长篇大论,费不了多大的功夫”。
沈飞问:“那能不能把养气的事情和提高女性地位同时宣传”?
崇祯说:“宣化司的力量倒是足够,不过这样一来有可能互相冲突,分流了关注度,反而把两件事情的宣传效果都削弱了。其实关于女性的宣传资源早就准备好了。先把针对平民百姓群体那些评书、戏曲作品放出去,倒是不至于太过分散注意力”。
沈飞好奇问:“对于平民百姓和知识分子的宣传策略有所不同吗?具体是怎么样的”?
崇祯说:“那是当然,比如针对内忧外患的局势。冯梦龙他们针对普通百姓,就想出了让各种游方道士到处宣传三百年一次大劫,需要同心协力‘消劫’度过大难,能挣取功德的说法。这种迷信色彩的说辞忽悠不了知识分子,不过在普通百姓里效果非常好,毛文龙针对军中文化不高的将士也经常使用神话色彩的说辞鼓舞士气。那些欧洲传教士也是一样,他们在大明传教,效果也很不好,把中国看成难以瓦解的岩石。转而以宣传欧洲天文地理数学物理这些科学典籍和知识作为手段,倒是吸引了一大批明朝的知识分子,影响极大。宣化司对于不同受众当然也要制订不同的宣传策略,使用不同的宣传内容。上次我们在登莱大东书院的对话内容何仁甫已经以书院的名义刊印,经过官府暗中推波助澜,已经流传到全国各大城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