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然,这笔银子拨下去,买猪肯定不是主要花费,以上只是做个价值平替。总之,这笔钱看似很大,分一分也就没多大水花了。这也是高务实财政改革之前大明几乎没有像样的赈灾举措的原因。
财政虚得跟阳痿了似的,指望这破朝廷龙精虎猛夜御八女,那显然是太监上青楼——无稽之谈啊!
高务实的话让在座的诸位大臣们陷入了沉思。他们当然听得出来,如此具体的数值能够脱口而出,显然元辅早有计划,所谓“查漏补缺”搞不好都只是随口的谦辞。
不过他们也不得不承认,高元辅的这个计划,恐怕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白灾,更是在试图改变大明的基层治理模式。
这么多年下来,大家都是同殿为官,现在也能看出来一些名堂了:高务实的改革往往从一个小点开始突破,当这个小点被他打入楔子,确定钉稳之后,他就会逐渐以此为基础开始发力,慢慢拉开口子,最终等到一切成熟,便一刀划破。
老狐狸们甚至已经发现,这个计划如果成功,将会在大明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高务实的这个计划从根本上来说,其实是将过去那种地方乡绅管理地方的模式抛开,实行了一套纯粹以在本地口碑为基础的组织模式。
换句话说,以前在地方上拥有势力的,都是有钱有权的当地豪门,而今天高务实坚持设立的所谓“互助队”却不同,它的负责人——大概率就是高务实口中要予以嘉奖的“义士”——居然被明确要求“田不过百亩”。
这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说,本阁部明确要求了,只有真正的“寒门”,才能领导这个互助队。
别看这个互助队现在被高务实说得仿佛一个临时性很强的职务,在没有灾害、没有紧急情况的前提下,它似乎什么都不能干……可是大家并不傻。尤其是你高元辅这些年的手段咱们也都见识过,今天你是给了它这么多限制,但如果将来你一步步取消这些限制呢?你一步步扩大互助队的职权呢?如果真是这样,可能将来民间最底层就会形成一个能与当地士绅豪门抗衡的寒门组织。这个寒门组织的领导者是由“民望”产生,然后由朝廷通过“义士”名号的授予来确定,如此当地百姓与朝廷之间就会形成一个直接联系,生生把过去“皇权不下县”的局面打破!为何如此说?因为皇权之所以不下县,一方面是因为朝廷没那么多闲钱在最基层的民间设置官吏,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当地士绅有实力“帮”朝廷管理基层。
如此,士绅们通过效忠皇权,就可以获得对当地基层民间的实际治理权,而皇权不必下县,也能让民间基层保持稳定,这简直是双向奔赴,两难自解啊!
然而,这个模式是有隐患的。隐患就在于,当你这皇权稳固的时候,当地士绅自然愿意效忠,可是当你的皇权不稳固……哦,那不好意思,谁赢我们帮谁。
中国历史上那无数次连县连府的望风而降,难道不正是这种模式隐患爆发的结果吗?毕竟我换一个皇帝效忠,不影响我在本地一如既往的作威作福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