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的感受,自认为不是李隆基那样猜忌多疑的君王,也不想当着群臣显得气量狭小,故而就是不肯批韦述的辞呈。<br><br>反正,一个史官对这件事也不会有多少的影响。<br><br>待退朝后,他还委婉地斥责了窦文扬几句。<br><br>“你何必骂韦述那等德高望重之人?”<br><br>窦文扬不再像以前那般第一时间认错,而是道:“臣是见不得韦述结党营私,情急之下,只好出言阻止他,以免他打击圣人威望。”<br><br>李琮微微一愣,问道:“你是说,他是故意的?”<br><br>“圣人难道忘了韦述曾是雍王之师。”窦文扬道,“夜那么长,谁能确认夜里不曾有彗星划过?司天台刚刚上奏,韦述不曾调查就在第一时间否认,为何?无非是害怕圣人树立权威。”<br><br>李琮吃惊,方才知韦述原来是这种人,表面上看忠心耿耿,暗地里结党私营,当薛白的走狗,可谓阴险。<br><br>一股厌恶之感顿时从心中腾起,韦述在他心中的良好印象顿时坍塌。<br><br>窦文扬继续道:“圣人宽仁,可雍王强势可比虎狼。若不趁着他不在朝中铲除他的党羽,往后他必要害圣人啊。”<br><br>李琮悚然而惊,问道:“那,朕该允他致仕?”<br><br>窦文扬眼神中杀机一闪,道:“今若不杀鸡儆猴,韦述指斥乘舆、抵毁圣人功绩而不受罚,百官必然轻视圣人,转而投靠雍王,到时,圣人如何是好?太子如何是好?”<br><br>李琮的手不自觉地抚着膝盖,目露思索,许久,缓缓道:“可韦述名盛于当世,朕若杀他,天下人该如何看朕啊?”<br><br>“那就请圣人将他外放,不妨碍圣人改正朔的大事即可。”窦文扬也不强求。<br><br>李琮道:“不可委屈了韦述。”<br><br>其实两人都知道,不论把韦述移到哪里都可以,窦文扬一定是会派人去杀他。<br><br>如此,明面上谁也挑不了毛病,可有眼力之人都会知道勘乱定兴的功绩是大唐天子立下的,知道该效忠于天子。<br><br>~~<br><br>中书门下省。<br><br>颜真卿展开了圣人下谕的中旨看罢,脸色凝重了起来,也愈发的正气凛然。<br><br>他转向窦文扬,并不与这个宦官多废话,利落而严肃地给了一个回答。<br><br>“不批。”<br><br>窦文扬站在那等了这么久,只得到了这样两个字,不由恼怒。<br><br>以往,天下安危寄望于薛白这个兵马大元帅,他还忌惮颜真卿三分。如今薛白在外,圣人威望愈隆,他觉得颜真卿在长安已是孤木难支。<br><br>窦文扬还希望有朝一日除掉颜真卿,自己来当宰相。当即冷着脸阴阳怪气地道:“颜公,这是要拒绝不遵吗?!”<br><br>夜里有没有天象,颜真卿已经有了明断,可这是非对错与一个阉佞也没甚好说的。<br><br>“不错,圣人旨意有不妥之处,身为宰相,有诤谏之职。”<br><br>“哼!”<br><br>既撕破了脸,窦文扬不再留情面,声色俱厉道:“我看你这宰相是不想当了。”<br><br>他与颜真卿亦无甚好说的,放过狠话,转身就走了。<br><br>近来,他已收受了不少能臣干吏的钱财,许诺给他们一些职位,在他身边已经聚集了一批朋党。自可指使御史弹劾颜真卿,罢其相位。<br><br>此时此刻,他心里已经下定了决心,就借着此事除掉颜真卿,收回朝政大权。<br><br>看着窦文扬离开的背影颜真卿眼神中没有悲愤,只有深深的悲哀。<br><br>他叹息了一声,迈步出了中书门下,往国子监走去。<br><br>出皇城、进入务本坊,此时正是放学之时,生徒们从学堂里一涌而出,或三三两两走着,或相约去青楼楚馆,有人高声议论着如今长安城最时兴的故事,也有人追逐奔跑、嬉笑打闹着。<br><br>颜真卿驻足看着那跑跑跳跳的少年,羡慕着那蓬勃的朝气。<br><br>回忆起自己年少时,也曾……原来不曾有过这样的情形,自己年少时就像现在这样老成了,“三更灯火五更鸡”地读书。<br><br>他真希望大唐还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而不是一个大病之后暮气沉沉的中老年人。<br><br>走过鲁圣人宫,绕进太学馆。<br><br>一间廨房中,韦述正端坐在上首,与郑虔、苏明源谈天。<br><br>颜真卿一进门,与韦述对望了一会,也没说话,但韦述见他表情,就知道自己凶多吉少了。<br><br>“我正在问他们,天象是否出现过。”韦述开口,缓缓说道:“天为大,司天之事万不可操纵于宦员之手。彗星现或不现,岂可信口雌黄?”<br><br>事到如今,他首先说的反而不是个人的前程性命,而是是非对错。<br><br>他是史官,记述天下事,但求一个实实在在。<br><br>“昨夜国子监诸生员无一人看到彗星,可见权阉做事不择手段,长此以往,必败坏朝纲啊……”<br><br>颜真卿只是默默听着。<br><br>韦述忧于国事,念叨了许久,问道:“你是宰执,如何一言不发?”<br><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