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br>李成裕快步跟上那将领,却没有被阻拦,且与对方交谈了起来。<br><br>“李泌有奇才之誉,可他这次出山,旁人并不重视他,李公可知为何?”那将领问道。<br><br>李成裕道:“因是颜真卿请他出山?”<br><br>“此其一,他与薛逆早是旧识,当年辅佐忠王,结果忠王夺位失败,他反而成了宰相,可见他立场。他早不来,晚不来,偏偏在我等举事时来,见我等马上要功成了,又跑来说些恫喝之语,骗我等向薛逆请罪,如何能受他的骗?”<br><br>李成裕与李泌是旧识,此前一直颇信任李泌人品,没往这方面想过,此时才恍然大悟,怪不得原本该被引为军师的人物,这次一直被冷落,只能跟在他后面。<br><br>“可他说的若是真的?”李成裕依旧有些担心。<br><br>“必是假的,今我等大功就在眼前,哪能被他三言两语诓骗。”<br><br>李成裕深以为然,赶到前面去声讨薛逆的种种大罪……<br><br>那边,李泌等了很久始终被拦在后面,便知这些人并不信任他。<br><br>他也果断,转身便走。<br><br>出了乾元门,他看到越来越多的公卿贵胄们往这边赶来,倒像是上朝一般,遂拦住一个官员问道:“出了何事?”<br><br>“你从大内出来,反倒问我?”<br><br>李泌这一身道袍在此场景下颇为与众不同,因此那官员虽然反驳了一句,却也一五一十地说了起来。<br><br>“天子不得人心,我等响应人心,前来声讨!”<br><br>“什么?”<br><br>李泌连问了几人,得到的竟都是差不多的回答。<br><br>他知薛白的新政其实也有不少支持者,可此时一个都没见到,太过反常,必有大问题。<br><br>于是他加快脚步赶出宫城,忽然,他看到洛阳城外的上空有焰火闪过,虽是在白日里,依旧给天空抹上了一瞬间的红霞。<br><br>那像是有人在发信号。<br><br>再一回头,李泌赫然见到洛水边不声不响地出现了一列列的士卒。<br><br>有身披盔甲的将领驱马在前,无声地挥动令旗,指挥着士卒对宫城进行包围。<br><br>平时见惯了吵吵嚷嚷的军队,突然发现有军队能做到安静行军,竟有一种莫名的可怕感。<br><br>~~<br><br>明堂前,君臣还在隔着石阶对峙。<br><br>但薛白已经厌烦了。<br><br>那些议论翻来覆去地发生过,谈过一遍又一遍却没能解决根本的问题。<br><br>他心里清楚,因为这些是根本利益的冲突,不是靠谈能解决的。<br><br>之所以还在谈,出于人们的侥幸与软弱,总觉得磨一磨也许就可以不花代价达成目的。<br><br>但世事总有代价,难免的。<br><br>“陛下,臣是为你好啊!”<br><br>来瑱十分激动,已经好几次往石阶上走了几步,走到了禁军的刀枪能砍到的距离,他却根本没在意自身安危,还在吵吵嚷嚷。<br><br>“你的所做所为动摇了社稷的根基……”<br><br>薛白一直懒得理会旁人,但来瑱是特别的。<br><br>旁人为了利益,来瑱却是为了控制局面才亲自跑来领头,这心思很难理解,简单来说,他怕各地方官员被新法逼反了,闹得天下大乱,于是,把他们组织起来,形成这种有秩序的抗议。<br><br>前提是,在来瑱心里,薛白的的确确是错得一塌糊涂。<br><br>这是个拧巴的人,做着拧巴的事,吃力又不讨好,回头很可能得罪各方,但世上总有这样的人。<br><br>于是,薛白骂了他。<br><br>“迂夫!大唐以均田制立国,根基在于均田。你扪心自问,到底是谁坏了大唐根基,是这些贪得无厌的虫蠹,还是检括均田的朕?!”<br><br>来瑱越被骂,越固执,梗着脖子道:“你明知不可为而为,便是祸国殃民!”<br><br>“朕为何不可为?”<br><br>“还不领悟吗?”来瑱道,“旁人变法或可成,你变法就是不成!”<br><br>薛白道:“好!你说,为何?!”<br><br>他知道,历史上唐廷也是改革了税制的,虽没有他这么激进,但两税法与包括租庸制在内的各种杂税并行,东拼西凑地,毕竟是改制成功了,根本没这么大阻力。<br><br>为何到了他变法就不成?<br><br>除了他执行新法更为严苛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天下公卿世胄们心底里不认同他。<br><br>有人认为他冒充皇室篡位,有人即使相信他是李倩,却也鄙夷他昔日的卑贱。<br><br>他们难免会想“我们捏着鼻子认了你这么个人当皇帝,你老老实实顺我们的意就好”。<br><br>这就是正统性的不足,做什么都不那么顺理成章。<br><br>就像是个出身卑贱的男子娶了一个豪门的千金,却开口说要纳妾,旁人做得,他却做不得。<br><br>当然,这些事大家心里知道,私下里也是自然而然地骂着“薛逆”,但却少有拿到明面上来说的时候。李成裕私底下一直叫嚷着“反了薛逆”,真冲到了宫里,依旧是“臣前来救驾”。<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