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待塞入嘴里。
顿时,又烫又辣,呼叫声连连。
“好辣!”
“太辣了,四嫂骗人!”
……
雄英、雍鸣、祈婳三个调皮蛋,偷偷对视一眼,暗暗偷笑。
一群大人看着孩子们辣的直吐舌头。
全都小心谨慎。
小口小口品尝。
经历了最初接触时的麻辣。
很快,所有人都被辣椒以及香料搭配的蘸料征服了。
尽管都吃过午膳了。
可全都感觉越吃越想吃。
麻辣鲜香充盈口中、喉咙,十分开胃。
朱元璋正在大快朵颐时。
马秀英放下筷子低语,“想吃可以再吃,你都这么大年纪了,不要暴饮暴食。”
徐妙云和常氏相视一眼,低头暗笑。
朱元璋注意到两个儿媳的小动作,瞪了眼马秀英,又恋恋不舍往锅里看了眼。
最终放下筷子。
这火锅,尤其是有辣椒的火锅吃的人很爽。
可他岂能连这点自制力都没有。
朱元璋接过太监递来的毛巾,擦了擦脸,询问:“现在给咱说说,老四研究这吃到底要做什么?”
一个开创基业者!
竟然不务正业去研究口腹之欲。
要不是这个人是老四。
妙云丫头又表示,老四这样做另有深意。
恐怕,他恨不得现在就派锦衣卫去申饬老四!
孩子们还在大快朵颐。
可坐在附近,为首的大人们,闻声,全都放下筷子,好奇看向徐妙云。
徐妙云放下毛巾,盯着桌案中间,汩汩作响的火锅,“父皇,我们以外来统治异域,想要把海外大小林立,各种习俗,乃至语言都不同的族群整合起来,势必要效仿始皇帝一扫六合后,施行书同文、车同轨……”
朱老四好大的野心!
许多人听到朱棣将来立国后,要搞书同文、车同轨,全都忍不住惊讶。
朱元璋、刘伯温、李善长等人则微微点头。
什么族群人种。
只要文化统一。
人种族群就能统一。
纵观华夏历史,不就是如此吗?
商朝时期。
如今济宁的邦国势力。
还被商朝人称之为东夷人。
秦汉时期。
福建、川蜀、云贵这些地方,各种族群多如牛毛。
可当中原文化随着中原兵锋开疆拓土,传播到这些地方后,慢慢的,大家都是汉人了。
现在残存的一些土司部落,相较于千年前,已经十分小了。
文化统一的目的,他们很清楚!
刘伯温看了眼朱元璋,问:“王妃,为何不用咱们大明文化呢?”
朱元璋瞪了眼刘伯温,别以为,他不知道,刘基是给妙云丫头捧哏。
徐妙云笑笑,回答道:“伯温先生,始皇帝一扫六合后,强行推行秦制,造成了六国百姓、贵族不适,感觉他们原有的文化习俗,完全被秦制灭亡,始皇帝文化统一的政策,给六国百姓、贵族留下了恃强凌弱的印象,这种仇恨,一直藏在六国百姓心底,当秦王朝的威压开始衰败时,发生了六国百姓,纷纷揭竿而起之事……”
史书记载的始皇帝,残暴无道。
可那是后世皇权统治的需要。
她和大嫂跟随在母后身边。
她曾在皇宫藏书楼。
读过一些,历朝历代皇室传承下来的辛密文卷。
知道,始皇帝并非史书上描述的那般不堪。
就比如。
始皇帝征召徭役,还给役夫一定钱粮。
虽然不多,但的确给了!
可始皇帝之后的历朝历代皇权天下。
役夫从事徭役,别说酬劳了,就连口粮都要自备!
这种事情,哪个皇朝敢向百姓公布?
甚至,就连读书人都不能知晓!
始皇帝并未像史书记载那般残暴。
可为何。
六国百姓,纷纷揭竿而起!
她和四郎分析认为,强行推行秦制,是很大原因之一。
给六国百姓,留下一种恃强凌弱的印象。
虽说,当时六国贵族产生了很大作用。
可到底,百姓心里也对秦朝有抵触。
当然,四郎已经决定,将来横扫四海后,那些精英层,要想各种办法彻底清除掉。
哪怕背负万世骂名,四郎都要做。
不给雍鸣留下隐患。
精英层,是民俗风尚的源头!
铲除原有的源头。
才更容易树立一种新风尚、新文化。
“所以,四郎吸取始皇帝强推秦制的教训,不敢照搬明制,强行推动,涉及百姓衣食住行方面,四郎希望另立炉灶,如此一来,就不是明制恃强凌弱吞并四海之民原有的习俗,是两种文化、文明经过碰撞后,相互交融,产生的一种新文化……”
……
“咱们中原华夏文化的精髓,将通过新的烹饪、服饰、发饰,口语、教学、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润物细无声注入四海所有族群,最终形成一种,新华夏文化。”
……
刘伯温、李善长相互对视。
均都感到可怕!
他们现在尚且无法判断,燕王妃口中描绘的新华夏文化,会不会比现在大明的儒释道三教形成的中原文化更先进。
但燕王夫妇两做事的手段,太厉害了!
始皇帝当初,如果没有强推秦制。
若是篆书用秦制。
度量衡用燕制。
……
六国各取所长。
会不会,六国百姓心里会更加平衡一些?
若继承人稍微再有能力点。
不是被赵高玩弄于鼓掌的胡亥。
是否,秦王朝就不会二世而亡?
历史无法假设。
但以他们的眼光,重新审视历史。
可以判断。
若始皇帝没有强推秦制,而是采六国精华,推行一种统一的新文化。
至少,六国百姓对秦王朝的反抗,绝对没那么大!
“服饰,你们就要推行,陆军第一镇那种分体式衣服对吧?发饰呢?”朱元璋询问。
徐妙云含笑点点头,“服饰的确打算推陆军第一镇这种分体式衣服,东番的裁缝,已经开始设计民间服饰了,发饰,四郎还没有想好。”
其实已经想好了。
只是,发饰这个问题比较忌讳。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句古人留下的圣贤之言,给新发饰推行,造成了很大障碍。
如今,人一旦蓄须后。
刮胡子都得看日子。
四郎为此,一直嫌麻烦,大哥、二哥、三哥他们都开始蓄须了,四郎依旧不蓄。
不蓄无所谓。
可一旦须了,讲究就很多。
推行新发饰,四郎在等机会。
……
朱元璋点点头,鼓励道“你们搞这个新华夏文化,不要有什么顾忌,朝廷不会阻拦你们,也没有资格阻拦你们,正好,也可以看看,你们这个新文化和咱们中原的文化,哪个更先进些。”
这些年。
他在老四身上,学到很多。
最深刻的,就是不要固步自封!
立国之初。
他觉得把人分为农民、郎中、匠人……
这样,所有人各安其事,天下就会井然有序,官府的统治成本也低。
就好像大户人家。
替主家做生意的世代做生意。
伺候主家的世代伺候主家。
可直到,老四搞出乡土村社后,他准备推及天下时。
老四吞吞吐吐,扭扭捏捏,委婉提醒,对乡土村社不要有太多限制。
要允许农村百业,要允许农民从事百业。
说实话,刚开始他是心存犹豫的。
担心天下一下子乱了。
后来,土桥村不但种地,还偷偷摸摸把米铺开设到江宁,后来更开设到金陵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