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阶层,购买如此多的农耕机械,投入使用,原来受他们控制的人口,现在去了哪里呢?”
朱标脸微微泛白。
方孝孺等人的脸色也变白。
大明虽然在开海后,海贸商税收取管理十分严格。
但并未像燕华这般,详细统计,进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
因为大家根本没有这种潜意识。
朱棣看着大明一边,乃至方孝孺为首革新派,都如此,不由叹了口气。
说到底,朝廷直到今天,治国的方式方法,还是遵循小农经济那一套。
松散的管理。
只负责收税,维持稳定和统治。
而民间,则完全依靠乡约乡俗自行营运。
这一套治国方法,根本不适合工业时代。
工业时代,一定是有着极高组织力度的社会结构。
朱棣看了眼黄子澄、胡惟庸等人,开口:“大哥,具体数据我们了解的不多,不过也从往来的海商口中,掌握了一些情况,士绅地主在大规模使用畜力农机具后,就开始裁撤,被他们用身契控制的佃农……”
士绅老爷们,可不养白吃饭的‘牲口’。
当他们发现,畜力农机具的使用,能为他们带来更大利润。
佃农的下场,可想而知。
“一小部分佃农,被留用后,有部分佃农就被裁撤,失去土地后,涌入各个城池内,艰苦谋生……”
……
朱标放于膝盖的手,紧紧攥住。
他感到羞耻!
这些事情,他竟然都不知道,竟然从老四口中才知道。
朱允熞坐在朱标身后,凑到朱标耳边,轻声道:“父亲,四叔说的这些都是真的,大哥和大嫂建设沼气照明工厂时,就招收了很多涌入城池谋生的失地佃农,我记得,大哥还专门为此,给父亲写了一道折子……”
至于折子,父亲没当回事,还是没看到。
他就不清楚了。
“被士绅单方面撕毁身契,赶到城池谋生的佃农还是幸运的。”
“更多的佃农,他们的身契,直接被转让售卖给工厂主,成为,被控制自由的卖身工人。”
说到这里时,朱棣停了下来。
大明那些私营工厂内的工人,与历史上,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人相比。
处境恐怕更加艰难。
历史上,西方的工人,无非就是被剥削的严重罢了。
可朝廷私营工厂,把士绅佃租那套身契制度,直接搬迁到工业中。
这就是数千年文明史的枷锁。
有很多好东西。
但也有很多糟糕透顶的东西。
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被传统力量,照搬套用。
身契制度,照搬套用到工业上。
而工业的竞争,又比农耕竞争更为残酷。
所以,此时此刻,那些身处非雇工身股制工厂的工人们。
不但没有人身自由。
更饱受着,超过历史西方工业革命时期,底层工人的剥削。
他不认为,大哥有能力,迅速解决,大量失地后,涌入城池谋生的佃农问题。
朱棣思考着,突然又补充道:“如果大哥同意的话,在修建大十字铁路过程中,可以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招募这些,涌入城池谋生的失地百姓,而我们燕华,也可以对这部分百姓,予以一定补贴,当然,拿了这部分补贴后,他们就要举家迁徙燕华。”
给点补贴没什么。
就当是为燕华,储备技术工人了。
在铁路建设过程中。
这些失地佃农,在参与工程建设中,会在燕华的工程团队指导下,初步掌握,适应分工、合作。
一旦迁徙燕华,无论是当农民,还是当工人。
都是素质不错的优秀劳动力。
所以,给补贴,燕华不亏。
至于财政不宽裕,直接钱财补贴做不到,可以实物补贴嘛。
燕华的肉食品罐头、布匹等等。
直接发放给这些筑路工人,他们自己使用同时,恐怕很多人,会节省下来,出售给大明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