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那孩子,是真有圣德!
也是真爱百姓的!
群臣见状,纷纷起身,持芴谢罪:「臣等死罪……乞两宫慈圣降罪!」
自古主辱臣死,自然主忧臣虑。
如今,天子为受灾百姓而流泪、伤心。
那责任肯定在他们这些宰执、元老身上。
帘中的两宫,没有接他们的话,太皇太后只是自顾的说着:「老身和太后,都只是妇道人家,对天下事知之甚少。」
「公等髃臣,皆是先帝股肱,社稷重臣,定有良策,可解此事。」
「还请诸位髃臣,畅所欲言,勿有顾忌。」
群臣听着,都是躬身不语。
就连文彦博,也牢牢的闭着嘴巴。
这就让冯京很奇怪了。
他看了看自己身边站着的张方平,又敲了敲在前面的文彦博。
虽然有些奇怪,但冯京还是没有按捺住自己内心的冲动,上前一步,持芴道:「奏知两宫慈圣,臣先泰山、故司空、韩文忠公,曾于庆历七年安抚京东流民五十万,期间写有诸多条例、文章,皆汇编为一书曰《青州振济策》。」
「今其原稿,在其子绍庭之手,若慈圣恩典,可招绍庭入宫,或能有益于淮南事。」
帘中的两宫听完,似是商议了一番,然后太皇太后道:「善!」
「便有劳冯卿去取来此书,明日献与官家。」
冯京一听傻了。
剧本不是这样的啊?
难道不应该是马上遣使去他岳父在京城的宅邸取来那本书吗?
为什么要等到明天?
为什么是他去取?
冯京有些不懂。
但很快,他就懂了。
因为在这个时候,文彦博回头,给他使了个眼色。
这个眼色让冯京很不安,赶紧俯首谢恩。
然后,冯京就听到了张方平的声音。
「奏知两宫慈圣,老臣惶恐,斗胆以为,方今天子御极虽不过年许,然圣心仁德,有古先王之风;聪俊果决,有祖宗之佑;爱民如子,得二圣之亲教。「
「今陛下圣心伤于淮南灾情,悯百姓之苦,则必有恩典,加于淮南。」
「老臣死罪,敢请慈圣在此,候陛下醒转,先降德音,再定条贯。」
张方平的话音刚落,左相韩绛就已经拜道:「老臣附议。」
然后是尚书左丞张璪:「臣附议。」
「臣附议!」知枢密院事李清臣持芴而拜。
尚书右丞邓润甫紧随其后:「臣附议。」
而右相吕公著,过了好一会,才施施然再拜稽首:「臣附议。」
于是,门下侍郎李常、同知枢密院事安焘等人开始站队。显然,朝中已经悄然划分出了两个派系。
左相派和右相派。
这是冯京在河南府所不能发现的事情。
而在这个问题上,两派宰执,都赞同了张方平的话。
什么情况?
冯京猛然醒觉过来,抬起头,看向他身前的张方平,暗骂一句:「老匹夫!」
为什么?
因为冯京发现,自己好像被张方平坑了。
因为张方平的这一席话,直接将他架在了一个极为尴尬的地方——他前头才奏请两宫慈圣,要去他老丈人那里请来当年老丈人在青州赈灾时总结写下来的《青州赈济策》作为蓝本来主持淮南安抚。
结果,张方平立刻跳出来,请求两宫等待官家醒转,再请旨,有了旨意大家再按照官家的旨意来商议,怎么做这个事情。
换而言之,张方平是踩着他冯京冯当世在这边演忠臣!
张方平是忠臣的话,那他冯当世是什么?女干臣吗?
冯京顿时冷汗淋漓。
他虽然没有听过‘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这句话。
但是,赵官家们敏感多疑的性子,他还是清楚的。
这要是因此得罪了那个小官家……
冯京赶紧缩了缩脖子,再不敢出声。
但有个事情,他有些搞不懂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