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选。
这幅热火朝天的景象,顿时就把辛毗震撼了。
辛毗并不是不辨五谷的书呆子,他跟随袁家这些年,也见识过军工生产的很多环节,袁谭也是知道他见识比较驳杂,不容易受骗,才一直让他当使者,这进一步让他游历四方,见多识广。
但辛毗原先还真没见过铁矿这样开采的,他看着那些把矿石运到山下河边选矿工场的矿车,便忍不住好奇追问:
“这些运矿的车,居然能顺着山坡自行滑下,不怕车毁货翻么为何我们上山时,不能乘坐这种车”
向朗骄傲地回答:“仔细看那些车底下,有两根铸铁滑轨,能卡住矿车滑行的方向。而且这一路下山的坡道,坡度非常均匀,那也都是诸葛府君严密实验过的。
天然山坡过陡的地方,会让矿工提前垫土加高,降低坡度。天然坡度过缓,就反之挖掉一些土坡,最终反复试验,让矿车滑下山的快慢不疾不徐,到山脚下也不至于撞毁。
不过此物若是拿来坐人,终究是危险了些。所以那条滑轨周边,除了驱牛拉空车上山的人以外,不许闲杂人靠近。”
运输矿石便利了,才有利于大范围调度生产,比如把矿石拉到山脚下河边、专门的选矿厂。
用水力的锤子破碎,再用水力的滚筒达到类似于现代球磨机的效果,让矿石自己滚动碰撞进一步破碎,最后还可以靠浮力冲洗把轻质杂质多去掉一些。
如果运输矿石本身就很笨重、困难,按照传统生产方式,很多环节就会能省则省。
比如随便在靠近矿石产区的地方搭建熔炉就地冶炼,这样凑合着来,效率也就随之低下。
哪怕使用的技术一样的情况下,工业生产环节的细化、社会分工的细化,本身就会带来效率的提升。
而辛毗此时此刻在鄂县铁矿,看到的最直观冲击,就是刘备军军工生产环节的分工和细化。
哪怕他看不见山脚下那些水力选矿工坊里的机械结构和原理具体是什么样的,但单看这个分工管理,就足以看出诸葛亮整治生产绝对高效。
还有一点让他震惊的就是:刘备军的劣质铸铁已经富裕到这种程度了么在矿区还能直接拿铸铁铺设一条运矿的滑轨
这种轨道粗如儿臂,还要铺两根,一丈应该就要用到百余斤生铁,哪怕只是铺设了几里路,那也有十几万斤铸铁了。
如果在袁绍那儿,这十几万斤铸铁拿来多铸几万把锄头铁锹,或者几十万个铸铁箭簇不好么
仅仅看了一圈开矿炼钢铁的排场,辛毗就知道刘备的军工实力,远比他来之前想象的要更强,他内心“归顺”的念头也就愈发动摇了。
“刘备虽只两州之地,但毕竟无后顾之忧了,而且始终占据大义名分,保持得非常好。若是其治理地方、整军积粮也能做得比曹操好得多,这天下曹操未必抢得过……”
辛毗心中如是暗忖。
历史上他之所以投曹投得那么干脆,说到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觉得曹操已经稳了。这一世他来刘备这儿,始终左右摇摆,也是因为刘备地盘小。
如今在吴会看了诸葛瑾修运河治水整顿圩田,展现了刘备军提升粮食产量、劝农生产的潜力。
到了江夏,又看到了诸葛亮主持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