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升高一点,然后留他们就地镇守数年,也算是一碗水端平了。”
诸葛亮私下里分析的这番话,终于让质疑者们彻底心服口服。
确实,如果这次的升迁,还意味着后续几年立功的机会变少,只能守土无功无过,那么倒也是说得过去的。
那些升得慢的将领,也能安慰自己“我只是不擅长山地战,不擅长在益州这种地方建功立业。等主公开辟新的战场,我等自会奋起直追”。
这样大家各取所需,都有个台阶下,对于本阵营的内部团结就非常有利。
可以说,刘备的用人之能,已经是非常轻车熟路、炉火纯青。可能他在作出这些决策时、定下这个用人思路时,都没特地想过这些道理。刘备只要顺从本能本心,率性而为,就可以做到这样的效果。
而诸葛亮则是擅长见微知著、分析剖白。把主公随意而为的措施、究竟有哪些细节妙处、原理如何,也都分析得明明白白。还能帮着刘备暗中排雷、解说服众——
很多人事方面的工作,刘备确实做得很好。但刘备口才不行,说不清自己到底哪里做得好、具体怎么好。以他的身份,他很多对的决策做完后,也不会解释,也不适合去解释。
这时诸葛亮就能帮他查漏补缺,在合适的场合、合适的环境下,帮着解释、弥合团队凝聚力。
刘备在给王平升完官后,还单独跟他聊了一下,交代了一些事宜,并且私下里告诉他,等过完年之后,就会派魏延来接手汉中郡的防御工作,到时候,让王平当魏延的副手即可。
但是现在,魏延还得先南下,把升赏的商讨和流程走完。
至于张飞,刘备肯定不会把他长期放在汉中浪费人才的,这一世汉中的北部威胁已经极大降低了,只留魏延王平就足够,张飞升官后,肯定要去别的方向担任新的进攻性任务。
……
回到梓潼之后,刘备宣布大犒三军,给全军将士敞开供应酒肉三日。
连续的欢宴,不计成本,也暂时不谈正事,大家只管先吃好喝好充分放松一下。
经过半年的激战,超过十五万人吃马嚼的消耗,刘璋军当初留在梓潼的足足七八十万石存粮,如今已经被刘备吃干抹净花光了。
所以这次的三日犒赏,花费的军粮和酒肉,也都得从后方调运。
好在梓潼县毕竟是位于涪江北侧支流梓潼水的岸边,所以水运条件还算不错。
送往梓潼的物资,都可以全程走水路。先从巴郡的江州走嘉陵江北上、在垫江县的三江口转入涪江;再沿着涪江逆流而上到广汉县、转入梓潼水,运到梓潼县城南的码头卸货。
为了让部队就地就粮,刘备甚至没让大军驻扎在梓潼县城内,而是直接在城南沿着梓潼水北岸扎营。让军营直接挨着码头,河里的粮船一卸货,就能直接拉进军营开吃。
不过即使如此,刘备带回梓潼的毕竟有十万人,人吃马嚼的花销还是非常恐怖。
之前许诺的破曹后的钱帛赏赐、许诺魏延部曲部抢南郑县的补偿、以及应该给助战的黄忠部发的赏,至今刘备都还欠着,没能足额下发呢。
所以,刘备也不能在梓潼高枕无忧一直耗下去,短暂停留之后,处理好封赏,他就该尽快分散部队,各自回产粮区就食。
那些因为伤病而该退役的士兵,也要尽快安置,转为军屯。眼下都腊月了,如果一个多月之内安顿不好编制,这些军屯客就难以准时投入来年的春耕生产了。
如此看来,刘备面临的内政压力还是非常巨大的,千头万绪极为繁琐。
三日大宴结束后,刘备似乎也把头绪稍稍想明白了。
第四天一早,他就一改此前的闲散慵懒状态,精神抖擞地召集核心文武幕僚,开始商量正事儿。
或许是休息得比较充分,刘备的思路看起来很清晰,一上来便开门见山抛出了几个重要议题:
“大军日费千金,耗粮无数,十万大军,不可在梓潼久驻。眼下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