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匠人的地位上升,可以和士子、武官们并列。
一个行业的地位高低就看是否能和权力挂钩。
欧洲的商人、发明家、文学家们地位崇高,实际上也是基于这个道理。
成功的商人们可以进入议会,优秀的发明家可以获得贵族头衔,文学家们甚至可以成为皇室的座上宾。
背后的意味也是这两个字:权力!
……
没有合理的激励,人就没有动力。
违背人性的大政都是无法长久的。
或许可以推行一时,但终究会像冰刀一样,在所有人的注视下融化消失。
离开金山卫,李郁换乘了一艘内河平底船。
驶入内河水道,直接上溯至太湖。
一路上风平浪静,风景如画。
为了视察自己的地盘,李郁干脆令人搬来了一张椅子坐在船头。
通过千里镜观察沿河的村庄、道路、稻田。
半个时辰后,李郁再次回到舱内看书。
王府人人皆知,王爷一般不看正经书。府中24史都不全,仅有一套《宋史》。所以《宋史》是王爷唯一看的正经书。
……
途经青浦县时,前知府黄文运上船奏报工作。
他这段时间的职责是:水利和农田灌溉。但没有明确官身,身份略尴尬。
“下官拜见王爷。”
“免礼,坐吧。”
黄文运小心的坐了半边椅子,掏出十几张纸。
“这是下官的工作简报。”
李郁放下手里的《宋史》,开始一张张的翻看。
黄文运是个能吏,能从贫寒学子做到一方大员的没有笨人。
图纸上,
毛笔绘制的府县灌溉水系图。
凡是他疏浚过的,凡是新开挖的,都用不同颜料的水粉描过,旁边还有小字简介。
李郁满意的点点头,
江南不缺水,但大动脉不缺水,不代表毛细血管不缺水。
“下官深刻琢磨体会了王爷的良苦用心。打通最后1里路,充分发动了各村闲置劳力,以奖励和自愿相结合的方式,成功发动沿渠百姓积极参与。”
……
李郁愣了一下。
这话怎么听着忒耳熟?
“奖励和自愿相结合,是什么模式?”
“回王爷,开挖水渠也是造福附近百姓。下官只是和他们一讲,他们就热烈响应,而且只肯收一半的工钱。”
“如此说来,百姓们的觉悟很高啊。”
“是啊,是啊。”
李郁没有继续在这个问题上纠缠,正如他看史书的一贯观点:历史,宜粗不宜细~
差不多就得了,别踏马的细致考究。
细起来的后果很严重。
能从文字之间挖出一头大象来,把房顶给撑爆了。
又翻过一张纸,李郁觉得眼熟。
问道:
“这就是我们现在走的这条河道吧?”
“对,下官把这条路线命名为东太内河水道,东海——太湖。”
……
“凡是1500料平底船走不了的河段都要疏浚。这条水道早晚要成为黄金水道,不能太小气。”
黄文运眼珠子一转,就猜到了几分。
一条流淌着黄金的水道?
王爷肯定是要开海禁和洋人做出口海贸。
海、河联运,货物在金山卫集散。物产丰富、腹地安全,河网密集。妙,妙啊。
不过他没有吭声,
目前身份尴尬,莫要学杨修。世间太聪明的人,容易夭寿。
不过回去之后可以偷偷让家人在金山卫买点地。
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这条水道!
万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