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堂,是乾隆的书房。
里面收藏了上百件书法名作,其中最珍贵的是三王三帖!
乾隆再一次欣赏了《快雪时晴帖》,找一空白处。
啪,又盖了一章。
对于这种略显神经质的行为,和珅选择了沉默。
偷眼望去,字帖的空处密密麻麻全是红印章。这还不算,还有若干蝇头小楷,那是皇上的读后感!
最早的可追溯到30年前,最晚的据说是上个月。
“主子,十五阿哥在淮安府~”
“嗯,你提醒朕了。永琰这是扎进了一个是非窝,该回京呢还是继续留任地方呢?”
和珅没有吭声。
事关皇子,不该臣子置喙。
过了一会,乾隆抬起头: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永琰他也不小了。给他压一压担子,了解一下咱大清的基层庶务吧。”
“请皇上示下?”
“军机处拟旨,皇十五子永琰品格高洁,为人敦谨。可署理江苏巡抚,兼两淮盐运使。抽调京师骁骑营汉军旗马甲5000,及护军营左翼2个佐领出京,组建抚标卫队。”
“皇上圣心烛照。”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乾隆念叨了一句诗,似颇有感慨。
……
傍晚召见重臣——这是从已故大学士傅恒担任首席军机大臣时期开始的惯例。目的是再次确认某些重大事件并未遗漏,加以落实,君臣对齐。
今日的晚面,
乾隆分别召见了多位重臣,谈话内容不为人知。
工部尚书忧心忡忡,接到了一项庞大的工程,大造海船!
皇上不曾说用途,但可想而知,无非是对付江南伪吴王势力。或许还有一种可能,南方税赋钱粮要改走海上运输。
京城没有秘密,造船的事很快就成为了圈子里的话题。
于时和,回府闲聊:
“爹,朝廷开始大造海船了。”
“嗯?多少艘?在哪儿造?”
“只知拟给工部拨银60万两,地点在旅顺。”
于敏中一咕噜坐累了起来:
“当真?”
“爹,这消息是工部左侍郎的儿子亲口说出来的,不会有假。”
于时和有些疑惑,望着自己爹的复杂表情,
问道:
“爹,这有什么不对吗?”
……
“伱们,出去。”
“是。”两个暖脚的丫鬟低头退出,关好门。
于敏中这才慢悠悠说道:
“造海船,自然是为了出海。出海做什么?呵呵呵,为了把南方8省的赋税钱粮运到北方。”
于时和点头:
“爹,这我懂。没有南方源源不断的粮米,朝廷撑不起来。”
“你觉得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江南战事不乐观?”
“对。说明皇上心里对速平江南没有信心。故而不惜大兴土木,在关外祖宗之地砍伐巨树,这可是稍违祖制的。”
于时和很吃惊,反问道:
“江南伪吴王居然有如此强悍的战斗力?我们老于家,岂不是回不去了?”
于敏中忽略了第二个问题,回答了第一个问题:
“能在江南站稳脚跟的贼酋,可不止是能打。”
“对了,我哥在淮安府那边做粮道风生水起。我也这么大年龄了,是不是~”
“你也想外放做个官?”
“对。”
&n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