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铁书网 > 大清话事人 > 282 征收秋粮的智慧!李郁领先200年

282 征收秋粮的智慧!李郁领先200年

    苗有林将第2军团的人事调整情况,书面呈报了李郁。

    李郁看完了,批阅“知道了”。

    风淡云轻!

    最近天气晴朗,正是秋收的好时节。

    经济大臣范京把麾下所有人手全部撒了出去,征收皇粮。征粮结束之日,就是西线战事开打之日。

    目前各地坚决打击清军的越境袭击破坏,为秋收护航。

    为了震慑清军,

    各军团甚至把打死的绿营兵首级砍下来戳在树枝上,竖在双方的中间地带。

    俘虏则是押送去了马钢。

    露天挖矿没有技术含量,只需苦力。百斤消耗一窝头,很划算。

    不怕俘虏们不卖力,旁边有鞭子和钢刀呢。干活效率比江宁籍工人高多了。

    ……

    一队空船,行驶在吴淞江上。

    首船挂着旗帜:统征皇粮!

    “前面停泊。”

    “是。”

    船头发号施令的是经济大臣麾下的一名文书,站在他旁边的是一名临时征调而来的商铺伙计。

    这种奇怪的搭配方式是李郁的发明。

    伙计只管称量登记百姓的交粮数量。按日拿工钱,每日4钱银子,包三餐,待遇不错。

    船队靠岸后,2个原衙役带领着临时招募的壮丁。

    一路敲着锣,举着“统征秋粮”的旗帜,沿路吆喝。

    “交皇粮喽。”

    见到官差催粮,

    一个月前就陆续得到通知的松江府安亭镇农户们赶紧扛起麻袋,装上独轮车。

    ……

    2个月前,

    李郁就开始布置此事,要求每亩田交纳60斤稻米。

    这个数字是经过实地考察和精密计算的。

    清朝,江南的水稻亩产量大致是450斤。

    按照丰年江南的米价算,一石米(120斤)在2.2两左右。一亩地的总收成就是8两余。

    乾隆时期,

    实行的是实物粮和银子相结合的收取方式。

    如果全部折算成银子的话,相当于对于每亩地征收7钱3分银子,外加徭银2钱1分,总计每亩交银9钱4分。(1两=10钱,1钱=10分。)

    9钱4分,大致相当于每亩地收入的九分之一。

    听起来这個比例似乎也还行,属于可承受的负担。家里种过田的人都懂!

    ……

    但我大清自有国情。

    还有火耗、平余、某捐之类的中间环节,最终实际上每亩地所需交银,是要达到1两5钱的。

    这其中还有一个巨大的不确定因素。

    地方官可能会玩一玩金融手段,少收实物米,多收现银。

    农夫手里没有现银。就必须把米先送去米铺子换成现银然后再交税。

    里外里一折腾,又是扒下一层血淋淋的皮。

    更有甚者,只能从米铺子换来铜钱。

    然后官府宣布只收银子。农夫们就必须去钱庄拿铜钱换银子,再被扒一层皮。

    其中痛苦,只能忍气吞声。

    ……

    清廷大概征收每亩地收成的六分之一。

    吴王大概征收每亩地收成的七分之一不到。

    另外,清廷会玩金融,吴王不会玩金融,吴王只收稻米。

    所以吴王的60斤米是实打实的。

    李郁基于大清国情、民众心理、还有历史实情敲定的这个数字。

    既能展现自己的宽仁,和清廷形成对比。又不至于过于宽仁,被百姓怀疑是不是傻?

    古人早就说了: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你要是只收30斤,百姓会害怕的。要么怀疑李郁脑子进水,要么觉得李郁的>>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华娱之重生成了武打童星的弟弟御兽时代:开局契约重瞳熊猫剑道余烬怪猎:猎人的笔记四合院:没事别烦我我家大床通古今,一心赚钱养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