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书网

字:
关灯 护眼
铁书网 > 大清话事人 > 396 昭告扬州全城:留辫不留人,留人不留辫

396 昭告扬州全城:留辫不留人,留人不留辫

; 根据后来的调查,

    大户南迁期间只发生了3起反抗事件。

    1起是押送的吴军士兵食物里被下了蒙汗药,醒来空荡荡,浑身没伤,士绅全家溜走了,还留下了20两银子赔罪。

    1起是反抗未遂,押送的吴军士兵当场击毙1人,捅死2人。

    只有1起是成功的。

    押送士兵当场死亡,士绅全家逃了。`

    不过,情报署淮扬行动组长希恭恕特意留意了这件事,循迹找到了这家士绅的逃亡地点——淮安府阜宁县治所在的庙湾镇。

    此处尚属于清廷统治区。

    庙湾乃传统的海防前线,驻有数量可观的水陆兵勇。

    希恭恕麾下的人趁夜把一家人杀的精光,并且在墙壁留下血字:

    “犯吴军者,虽远必诛。”

    一街之隔就是阜宁县衙。

    然而,

    衙役们愣是没敢追查这件事,只是草草收敛了尸体。

    谁敢管闲事

    如今吴军气焰正盛,江北人人自危

    就算吴军一时打不过来,就不怕杀手夜里上门问候你全家吗

    一个月就那点饷银,和人家拿超高薪的敌后细作玩什么命啊你配吗

    ……

    扬州城,无痛而下。

    在目睹了清军前面逃、吴军后面追的一幕好戏后,

    守军的信心崩溃了。

    新任同知还想顽抗,不料扬州城守营的2名军官串连麾下兵丁直接打开了城门。

    于是,

    第1军团顺势入城,兵不血刃。

    传统江南的最后一块区域——扬州,终于被纳入了吴国的版图。

    吴军很疲惫,然而士气高昂。

    全是收获,全是军功。

    林淮生坐镇扬州,令苗有林带兵到淮安城下走一圈。不为攻城,而是耀武扬威,让清军士气彻底沮丧。

    这一点很关键,俗称“征服”。

    ……

    扬州城1800名(正式的,临时的)衙役被召到校场,双膝跪地。

    林淮生在卫队的簇拥下走上高台时,发布军令:

    “昭告全城,留辫不留人,留人不留辫。愿意为我吴国子民者,立刻剪辫,可在扬州安居乐业。不愿意的立刻携家人离开扬州,不得带走一两财物。截止明日午时!”

    “也包括在场的诸位!”

    衙役们可能想的比较多,当场痛快地剪辫。

    其实很多人的心里依旧更看好清廷,但是他们担心吴贼没这么好心,真会放不愿意剪辫子的人走

    说不定刚出城,就是刀砍斧劈!

    这些剪掉辫子的衙役们哭丧着脸,敲着锣全城宣告:

    “王师有令,扬州百姓留辫不留人,留人不留辫。”

    百姓们瑟瑟发抖,脸色发白。

    熟悉的呼喊触碰到了扬州人血脉最深处的恐惧。

    北城门敞开,

    吴军士兵站在城墙上注视着战战兢兢出现在街道的百姓。

    从衣着来看,

    选择出城的读书人比例较高。

    全城都很紧张,害怕吴军反悔突然举起屠刀。

    直到第一批几百人安全离开,并无发生血腥屠杀。

    ……

    “站住、包袱留下!”

    吴军严格执行了一丝钱财不得带走的军令。

    百姓们想带走的包袱、金钗、碎银子散乱的堆了一地。有眼尖的士兵甚至从某些人袖管里搜出了银票。

    “大人,怎么办”

    “夹带100两以下者,没收财物,人放走。100两以上,人就别走了,扣下进苦役营。”

    傍晚,

    关闭城门之前,

    预计走掉了2万人。

    次日清晨,下起了小雨。

    衙役们不辞辛苦,穿着蓑衣继续敲锣提醒:

    “扬州父老都听好了,留辫不留人,留人不留辫。午时3刻为最后期限。凡城中遇留辫者,男丁皆斩首,家眷流放。快点决定吧。”
>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神豪舅舅:开局带十个外甥逛超市神探:睁开双眼,我被铐在审讯室武逆九千界末世第一天,已强如妖孽猪肉西施她,干活比杀猪还丝滑!圣女来时不纳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