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郁甚至隐隐揣测,这其中可能有主帅林淮生的默许
苗有林立下军功,过几日自当封赏。
而实际上郑河安军功更显着,但是出了这档子事,如何封赏他颇为头疼。
李郁沉思半天,
唤来了秘书处的侍卫:
“第2军团副总指挥郑河安,近况如何”
“回陛下,郑大人病了。”
“真病假病”
“真的。”
“严重吗”
“高烧不退,脸色蜡黄,大夫说根或在肝脾。”
“可有访客”
“有。正在长洲县休整的第2军团,至少有25名军官登门看望过郑大人。”
……
李郁想了想,吩咐道:
“延请吴门医派四大名医去给他瞧病。待有好转,再告知寡人。”
“是。”
江北会战结束,士兵们最关心的环节就是“论功行赏”。
考功署忙的飞起,将赏银逐个发放到个人,这个环节之后还有一次正式的“提拔仪式”。
李郁猛然意识到了1个问题,
正规军体系太过扁平,“队”,“营”,“军团”3层太少了。
一旦大规模提拔,军官的位置就不够安排。
当初起兵,一切从简,很多方面都过于粗陋。
如今帝国逐步成形,该适时做出调整了。
正规军团建制,由3层细分为5层。
10人为一班,50人为一排,250人为一连,营级不做调整,依旧为500人。
在营和军团之间,增加了“团”的编制。
2500人为一团。
人为一军团。
军衔按照从小到大,重新细划分为:
2等兵、1等兵、士官、准尉、少尉、中尉、上尉、铜星校尉(1星,2星,3星)、银星校尉(1星,2星,3星)、金星校尉(1星,2星,3星)。
再往上是,陆军元帅、海军元帅。
李郁身兼两个元帅。
……
新兵入伍即为2等兵,月薪4两。
1年后,无违纪即自动转为1等兵,月薪5两。
士官是兵头将尾,月薪8两,可指挥1个班。
准尉是最低一级军官,月薪10两,指挥1个排。
少尉月薪20两,指挥1个连。
中尉月薪40两,指挥1个营,原指挥使称呼取消。
上尉月薪60两,指挥1个团。
铜星(1星)校尉月薪300两,指挥1个军团。除林淮生外,各正规军团正副总指挥暂定如此。
另外在肩膀加星星的这个游戏里,每多1颗星月薪就增加100两。
……
按照李郁的想法,需严格控制校尉以上的升迁。
至于说搞出123星,主要是防止赏无可赏。未来的战争还多着呢,总不能让人立下军功没空间升迁吧
既然考虑到了战争的漫长,那必定就要考虑士兵的新陈代谢。
陆军部正式发文,
以后吴军募兵分2种。
1种是合同制有固定期限的士兵,满3年无条件批准回乡。
平时无饷,回乡时一次性奖励100两。
军功赏银一样拿。
3年内任意一个时间点战死,皆给与抚恤金100两。
另外1种是职业兵,无固定期限,奔着当军官去的。
想退出
除非伤残、年老力衰,经陆军部批准后方可。
……
吴军的战场传令系统也过于滞后。
于是在小鼓之外,又增加了号角和哨子。
战场嘈杂,只有大号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