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违反,前途黯淡。”
所以,帝国内部认知出现了很大的偏差。
州县民间对陛下感恩戴德,认为陛下的宽仁大度古今罕见,应为“吴仁宗”。
中枢重臣和巡抚不敢吱声。
……
对于各县的文官来说。
钱粮,才是唯一正事。
一类地区的知县稍微累点,要足额征收。
二类地区的知县干脆睁只眼闭着眼,拖欠就拖欠。
钱粮征收上来,粮食署立马接手。粮食署是中枢直接属机构,和地方没关系。
刑狱卷宗?多了不是亮点,反而是污点。
文字狱?吴廷不兴这个。
徭役工程?建筑署、水利署负责规划和拨银,知县就是个包工头。
赈灾?算半个正事。
但是吴廷对赈灾不太积极,农夫若是破产了,活不下去了就劝你举家移民去南洋。
剿匪平叛?是正事。
但发生的概率太小了。
现在没有造反的土壤。大家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
秋逝冬来。
百姓安居乐业,筹备一年到头最大的事——春节。
人生在世,吃穿二字。
帝国的棉纺工业一直在爆发式的增长,硬生生把全世界过剩的棉花产弄成了紧俏品。
原棉价格,开始上涨。
背后有两大因素:一是吴廷的采购量太大。二是蒸汽机和轧棉机的出现。
一个在源头助涨、一个在源尾助涨。
瓦特先生终于搞定了改良版蒸汽机,伦敦头版新闻不吝篇幅的颂扬蒸汽机,称赞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开启。
同时,
暗戳戳的点出,盟友吴国已抢先一步用上了蒸汽机,产量遥遥领先。
报社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却是坏的。
辉格党中坚力量,工厂主和乡绅们抓住这个机会发动舆论,一开始是技术讨论,后面变成了文明讨论,不遗余力的颂扬文明之光在东方。
最后,图穷匕见。。
将舆论矛头指向王权,指向乔治三世。
拿开明的吴皇来贬低专横的乔治三世。
……
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棉纺工厂数量成倍增加,为了拼产量,各个工厂的工艺流程不断更新迭代。
然而,还是不能满足。
所有人都在感慨,效率太低!产能太低!
明明有很庞大的市场,只能干瞪眼,手里没货!
广州城,几名纺织商人碰头喝早茶。
“老姚,你厂里现在有几台蒸汽机?”
“10台,我准备再买10台。”
“别想了。100两一台的标准蒸汽机,已经预定到明年中旬了。”
……
有一人感慨:“现在的行情是,工厂生产多少就能卖掉多少。只可惜,咱的产量跟不上。”
副会长把茶碗一顿,说道:
“10天前,巡抚衙门告知商会,朝廷打开了安南市场,0关税。我们的棉布价格很有优势,去了就能挣大钱。”
“5天前,上面又来了通知,明年开春让我们弄个几十船棉布去东北。陛下亲自划了线,盛京归广东,吉林归江苏,黑龙江归浙江。”
沉默。
众人愁眉苦脸。
“还是得升级机器,升级技术。”
“怎么升?往哪儿升?商会在江南同行厂子里也安了人,他们的新技术,我们都掌握了。”
突然,
有一人低声问道:“你们说,煤油灯有搞头吗?”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