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但事实并如此。
所谓的学校,只不过是一间篮球场大小的院落而已。适龄学童也只有八十几名,而且分布各个年龄段——最小的,只有四岁,而最大的,已经到了上大学的年纪。教师有八名,也都是些十七八岁的孩子,他们只有高中毕业生的水平——虽然对高中以下的教学工作没有影响,但只要再涉及高一级的知识,他们就无能无力了。
菲米问过蓬蒿(最大的那个学生)一个最简单的、有关圆锥曲线的问题,但那个孩子根本回答不上来。窥一斑而知全豹,于是她便彻底了解了这里的真实教学水平——如果在岛内,这些孩子连个稍微好一点的高中都考不上,别说大学了,更别说到社会上同其他人竞争了。
参观完,葡萄小心翼翼地问她对这里的教学工作有什么建议。
菲米本来不想多说什么,在随便敷衍了几句后,便想结束当天的行程了。
但临了,葡萄却突然说出一句太过自信的话:‘我们的教育理念才是最先进的——我们不会设计竞争机制,同时也会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比如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什么的,只要有孩子肯学,我们就会给他安排相应的课程。和岛上相比,我们才是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葡萄说这句话时表现得很是骄傲。
这一下就刺激到了菲米的神经。这也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素质和应试,哪个更适合现今社会的发展。在菲米的认识里,应试虽然不好,但最起码能保证大多数人的公平。
当初在上大学的时候,她就同支持‘素质’改革的人辩论过——这些人所提出的素质教育,指的是艺术、体育那一类的学科,而并非是那种注重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这类学科,哪是普通家庭能承受得起的?一架钢琴多少钱?报个美术班多少钱?像芭蕾舞、击剑、高尔夫这种极其烧钱的项目,又有几个家庭能学得起的?对,没错,平民中间也会诞生几个相应的天才,但这完全是凤毛麟角的存在,而且想要达到行业的顶尖水平,还需要伯乐和机遇,但又有几个人能真正遇到呢?
所以,在菲米的认知中,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所谓的‘素质’赛道的竞争,要比‘应试’赛道更加残酷更加激烈。这完全不是普通人的首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