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奴隶,这个数字轻轻松松破万,占到巴达维亚总人口的一半以上。<br><br>“大哥只管去。”杨昆等人也纷纷向苏鸣岗回礼,他们几个在万丹就是老相识了,彼此熟稔得很,林六哥以前在万丹的地位比苏鸣岗还略高一点,到了巴达维亚后也是以苏鸣岗为尊。<br><br>当然科恩这么做并非是出于友善,他也曾出台过针对华侨的苛政,比如禁止华人在海岸边建房子,已经建了的也要无条件拆除,就是为了防止这些华侨又从巴达维亚逃离,这就是为什么巴达维亚城的华人社区都在远离海岸线的南边。<br><br>李锦之子最后被VOC的孤儿院收养,在巴达维亚的荷语学校中就读,此人虽是华裔,但却完全把自己当成荷兰人了。<br><br>苏鸣岗没太听懂这句话,他通晓葡语和巽他语,但荷语水平却不怎么样,主要还是他来巴达维亚时年纪已经较大了。再加上有人给他充当翻译,也用不着像年轻时那样去学习外语了。<br><br>苏鸣岗于是坐上他的豪华四轮马车,径直往巴达维亚堡而去。到了总督府门前,工作人员却让他在一层的大厅里稍候,说是科恩正在会客。<br><br>1614年李锦死在VOC控制下的安汶岛,结果他那改信了基督的夫人在他尸骨未寒之际丢下年幼的儿子,跟EIC万丹商馆的职员赫斯特·杰克逊跑了,还带走了李锦的六千里亚尔遗产。<br><br>李锦是第一个加入VOC的华人,同时也是第一个史有明载到过西欧的华人。他在1600年乘坐米德尔堡公司的商船抵达荷兰,并在当地受洗成为新教徒,当时VOC都还没有成立。<br><br>科恩也确实兑现了优待华侨的诺言,他把城市建设工程、铜币和铅币的铸造权、以及绝大部分行业的税收都承包给了华侨领袖,同时对华商课以轻税,允许华商参政议政,并赋予了华人社区相当程度的自治权。<br><br>这些华侨为巴达维亚的城市建设和商业繁荣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短短八年时间巴达维亚就从一片废墟成长为新的亚洲贸易中心,科恩吸纳利用华人的政策也在VOC上上下下都深入人心。<br><br>“甲必丹鸣岗(CaptainBencon),你好。”威廉·杨森和苏鸣岗也十分熟悉,“接下来我们可能要天天见面了。快上去吧,科恩阁下和范·迪门先生都在等着你。”<br><br>“这么晚叫我去做什么?”苏鸣岗感到有些奇怪,但也没有多想,当即就向杨昆等人拱手道,“诸位兄弟恕罪,老夫要先退席了,大家继续喝,吃好喝好啊。”<br><br>他们是有这个资格的,在座的每一位都是东印度评议会诸位委员的座上客。尤其是苏鸣岗,无论是科恩还是卡庞蒂尔在位,基本上每周都要与他见面,因为这座城市的很大一部分内政都是绕不开华人甲必丹的。<br><br>好容易终于等到有工作人员来叫他了,苏鸣岗于是赶紧上楼。在楼梯上碰到巴达维亚港务长威廉·杨森后,苏鸣岗面带微笑地向他打了个招呼:“嗨,杨森先生。”<br><br>苏鸣岗当然也认识李锦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