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舰炮上岸<br><br>“快要出来了,哥几个,加把劲啊!”<br><br>大冬天里,几名光着膀子的炮手正在用力地推着不小心陷入泥坑的炮架,豆大的汗珠从黝黑的脸庞落下,滴落到泥坑之中。<br><br>炮架上载着今早刚从博望号炮甲板吊上岸的十五斤炮,这是一门青铜铸造的寇菲林长炮,倍径在23左右,重量高达四千多明斤,折合后世度量衡大约有2.5吨重。<br><br>为了在陆上运输重型舰炮,林海之前专门安排营造司制造了炮车。这种炮车分为前车和炮架,两个部分之间是软连接,运输的时候连在一起行走,进入阵地后把前车分离,只用炮架。<br><br>之所以要有前车,是因为单独的炮架很难兼顾射击和行走两种工况的使用要求。<br><br>射击时炮架最好是两轮的,后面带有撑在地上的尾撑,与两个轮子一起形成稳固的三角支撑,这样有利于减小后座。但这种结构在行走时的平衡性却不好,所以要加上前车构成一个软连接的四轮车。<br><br>炮架与前车的连接方式是把尾撑上的铁环套在前车的后部,行走时炮口向后,挽具都与前车连接,同时前车还可以装载弹药,道路状况较好时上面还能坐人。<br><br>这种西式炮车在明末很少见到应用,但在主要的几本西法炮学书籍里都有介绍,所以何良焘对其并不陌生。<br><br>与东方的炮车相比,西式炮车还有一個显著的特点就是轮子很大,这对行走时的通过性是有好处的。<br><br>十五斤炮自重2.5吨,连同全套炮车总重超过4吨,林海让曹知县在同安征调了两百多头水牛作为挽畜,二十门炮每门分到十头,多余的是备份。<br><br>明代没有重型挽马,水牛就是挽力最强的挽畜,而且服从性也较好,除了慢没啥毛病。好在会友公司舰炮上岸的唯一目的就是攻城,对机动性的要求并不高。<br><br>除了两个五人炮组之外,林海还给每门十五斤炮配了一队辅兵协助运输,也就是说一门炮二十二个人,外加十头水牛。<br><br>辅兵和炮手们有的在后面推着四尺多高的轮子,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