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溥被整懵圈了,眼前这人满嘴都是名利二字,到了这时忽然又扯起天下公义来,一时之间竟不好再开口问下去。<br><br>林海并不想深谈自己所谓的天下公义究竟是什么,就算说了张溥也未必会信。<br><br>但他也明白张溥在想什么,无非就是怕如果接受了资助,那最后社团的话事人就不是他张某人了。<br><br>在另一个时空中,复社在吴江县的那几位主要赞助商都是有很强话语权的。<br><br>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后来的权相温体仁之子想要加入复社,但却被复社最大的金主吴给否掉了,可谓是一言九鼎。<br><br>吴这人就是个土财主,除了有钱没有任何名望。但林海就不同了,真要论名望,现在的张溥都比不过他,说白了他是怕自己被林海当枪使了,最后啥也没捞到。<br><br>林海虽然不知道这事,但他对政客和金主之间的关系太了解了,所以一下就明白张溥的顾虑所在,于是道:“你放心,文社之事我只会在幕后赞助,所有的名望都归于你西铭兄……”<br><br>张溥道:“登万兄不加入文社么?”<br><br>“我又不是读书人,加入文社干什么?”林海笑着回道,其实他要加入未来的复社也并非没有途径,复社并不是一个严于纳人的文社,他要是捐个国子监生也完全可以加入。<br><br>不过他却不想这么做,崇祯朝的复社虽然能量很大,但同时也为权臣所忌,包括崇祯本人对这样的全国性社团也感到非常不爽。<br><br>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吴昌时之案,此人也是应社和复社的元老,后来在弹劾首辅薛国观、以及运作周延儒复相之事上表现得极为活跃,算是复社推出来的台面人物。<br><br>周延儒败亡后,崇祯召集了大明有史以来职务最豪华的陪审团,亲自在金殿上审问吴昌时,并命令当场打断他的双腿。<br><br>这事在大明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头一遭,有阁臣奏道:“殿陛用刑,实三百年来未有之事!”<br><br>结果崇祯怒道:“吴昌时这厮也三百年来未有之人!”<br><br>所谓三百年来未有,大概率指的不是吴昌时这个人,而是他背后的复社。毕竟这种政治掮客在明朝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