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www.<br><br>西安左卫指挥使康尧民用捡来的香囊捂着鼻子,跌跌撞撞绕过遍地鼠尸,将绝望目光投向身后堆满粮草的城关。<br><br>两个月前,康尧民还正在西安左卫犯迷糊,闲得直打盹儿。<br><br>总督陈奇瑜一道命令,命其担任运粮提调,率左卫四百旗军,将朝廷屯于西安府的粮草尽数运入潼关。<br><br>当时可别提他有多兴奋了,听清楚命令当场就是一个鲤鱼打挺:大活儿来了!<br><br>康尧民并非泛泛之辈,卫所指挥使这种官职,是天下百万军户奋斗的终点。<br><br>但是对康尧民来说?<br><br>他们整个家族非常重视文化教育,成为武官得叫行差踏错。<br><br>康氏在西安府是很出名的大家族,在武功县更是了不起的名门。<br><br>他们家的始祖原籍河南,是有些财富的商贾,宋末迁至武功县,买田置地、招募流民、耕读传家,第二代祖先是儒学训导,第三代人是元朝的县尉。<br><br>到第四代就利害起来了,名叫康汝楫,考的是明经科,官职为儒学训导,但赶上了朱元璋选天下文学知名之士教太子、诸王,这位康家的老祖宗就被选进燕王府,给朱棣当参军。<br><br>这个官职当时所属的官署叫王相府,全称叫参录其军国事,位同国相。<br><br>康汝楫在燕王府干了几年,没赶上靖难就被调到外面做知县,后来朱棣靖难,把康知县召至驻地,就地升刑部侍郎,留京辅佐朱高炽。<br><br>待其故去,朱高炽登基,赠其工部尚书。<br><br>其长子荫上林苑监正,官至南京太常寺少卿;次子荫上林苑监副,官至右通政;幼子行商,赐千金、敕令所在不税、关津不问。<br><br>一个从龙家族的原始积累完成了。<br><br>此后代代才名代代为官,读书的是关中夫子、治病的是医学训导、做官的是知县知府,总之……他们这个家族好像遗传了某种逢凶化吉的特质一样。<br><br>宋末元初,天下打成一团,康家始祖在武功县招募流民开荒种地<br><br>明初半个天下都忙着靖难大战,在燕王府当过国相的康汝楫很认真的在当知县。<br><br>他们喜欢读书、擅长避祸、得过且过、同时缺乏上进动力。<br><br>甚至到了康尧民的爷爷辈儿,出了个康海,是超级斜杠青年。<br><br>读书,他是弘治十五年进士状元,天下第一;<br><br>写诗,他是大明前七子之一,推行诗文复古;<br><br>交朋友,正德三年,李梦阳得罪刘瑾被下狱,给他递小纸条‘对山救我’。<br><br>康海前去拜见刘瑾,通宵畅饮,第二天李梦阳获释。<br><br>正德五年,刘瑾事发,被剐了三千三百五十七刀,康海也因是刘瑾同乡株连,被削职为民。<br><br>落职回家,制乐府、玩音乐,扶植了张于朋、王兰卿,组建班社,形成西路秦腔的基础。<br><br>杂剧《中山狼》被搬上舞台,他编的。<br><br>搞艺术是要花钱的,钱不够怎么办?做买卖,他是天下闻名的扬州盐商。<br><br>扬州的康山草堂,本来是治理运河废土堆出的无名土丘,因为康海客居,有了康山之名,后来董其昌题字康山草堂,遂有其名。<br><br>玩音乐、做买卖之余他也干点正事儿,编了一部《武功县志》,被评为‘乡国之史,莫良于此’,此后编纂地方志,多以此部武功志为楷模。<br><br>到如今,康家还有去年的新科进士康万民、书法号关中两绝的监生康禹民。<br><br>这兄弟俩贯穿了康氏一族与战争无关的气质。<br><br>关内关外哐哐干仗的大背景下,哥俩花了大半辈子在家破解璇玑图,硬是从只有八百四十一个的字璇玑图上,读出了七千九百五十八首诗。<br><br>康尧民就是这俩才子的弟弟,不过他跟那两位兄长在年龄上差的比较多,玩不到一块去。<br><br>他本身也是生员,只是国事汹汹,成长过程中社会风气有了弃文习武的变化,他就考了个武职,朝廷给安排了个西安左卫指挥使。<br><br>当然,康家这代有上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