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r>不论如何,左懋第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士民一心,韩城依然处于坐吃山空的状态。<br><br>尽管他们都尽力,用了的种种举措,韩城贫苦百姓很少做贼。<br><br>可仗打到这个地步,经商富户的经济来源基本断绝,贫家田地粮食又一遭遭被贼寇祸害。<br><br>陕西的仗如果再打下去,韩城前途一片黑暗。<br><br>夜风凉了。<br><br>左懋第回过神,揉了揉发胀的眉心,目光聚焦在书信‘韩城一年免征赋税’的段落。<br><br>那张像铁关公一样的脸上不自觉露出笑容,心中也不免想到,免征赋税后韩城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的浮想联翩。<br><br>至少接下来,元帅府似乎没有侵扰韩城的意思,他们能得到难得的时机,来让土地恢复生机。<br><br>他甚至想借由元帅军之手,对韩城完成清丈田亩的工作。<br><br>这件事本地人来做阻力很大,对元帅府那些外来户来说却很简单。<br><br>这项积压在韩城百姓头顶数十年的积弊,若能一朝清扫而净,韩城一定能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br><br>只不过……想到白天陈奇瑜的使者,左懋第脸上的笑容又逐渐冷却。<br><br>这种情况在他短短三年的仕宦生涯里,已经发生了无数次。<br><br>每当他天真地以为接下来的情况会有所好转,时局总会冷酷地扇来一个大嘴巴子,把他辛苦堆砌的桃花源蹂躏成一团糟。<br><br>左懋第都习惯了。<br><br>但这次真不行。<br><br>尽管身份和情感上,左懋第非常愿意听从陈奇瑜的指示出兵,就连他的母亲陈氏,也叮嘱他家族世受国恩,不能有负皇帝重托。<br><br>可韩城没兵可出,这里十一路民壮都是民兵,仅有守土之责,无出战之意。<br><br>募兵的问题更加复杂,韩城衙门没那么多钱招募士兵。<br><br>他们的募主不是左懋第,而是城中四姓和城郊胡、党、丁、杨等三十六家富户。<br><br>募兵的所有粮草、兵器、甲胄、饷银乃至衣裳日用,通通由三十六家出资供给,干的是保境安民的活计,没有出境玩命的责任。<br><br>最重要的是,整个韩城这么多年努力,流寇三薄韩城,被士民用命三次击退,为的不就是四乡平安,有个休养生息的机会?<br><br>如今这机会唾手可得,只要不去惹元帅军就可以了。<br><br>让他们出兵,谈何容易?<br><br>偏偏,西安府城危急,九死一生穿透围城营地送达口信的使者,白天在衙门大堂上受士绅奚落,一怒之下拔刀斫断尾指,转身奔回西安府城。<br><br>看着那根尾指,左懋第的良心遭受谴责。<br><br>更大的疑惑是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助朝廷出兵,给百姓安乐,居然成了相悖的选择。<br><br>当天夜里,左懋第奋笔就书,命衙役连夜出城,送往郃阳、蒲城、渭南等地。<br><br>他心想固然韩城不能出兵,他也理应该把身困围城中陈奇瑜的指令传达给其他地方,兴许别人有出兵的条件。<br><br>不过就在左懋第还思索自己的信能起到多大作用的时候,周围几个县城已经起兵了。<br><br>第一个起兵的就是西南方向的郃阳县。<br><br>郃阳知县叫范志懋,是河南虞城举人出身,范仲淹的后人。<br><br>那边的情况跟韩城不太一样,没有靠近黄河的空赔税银,不过额外支出比韩城更多。<br><br>因为郃阳>> --